蕲阳山水蕲春人
——走访蕲春文化名人故居墓园散记
左晓光
整天被城市的钢筋水泥包围着,为汽车及各类噪音骚扰着,行走在苟且的庸常琐碎里,有机会能去乡下走走,便是一件极快乐的事情。更何况,同行的还是三位大教授、诗人,一路的高谈阔论,自是让人心情舒爽。而我们前行的目的地,又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蕲春,一方崇文尚义的山水,内心的愉悦,更是浓郁了几分。
一
穿过蕲州新城楼,经过博士街——东长街,在古城墙下拍照留影,随后便前往我们此行的 站——李时珍陵园。相信只要是读过中学的国人,没有不知道李时珍的,他的《本草纲目》更是享誉世界。来到陵园前,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四贤坊碑,通体赭红,与蕲州古城墙一样,系用蕲州本地红石头建成,正面刻“六朝文献”,背面刻“两镇干城”,以表彰李时珍及其子孙李建中、李建木、李树初等。牌坊为万历朝所建,上世纪八十年代重修。百度百科对于陵园有详细的介绍:“位于蕲州城东南面风景秀丽的雨湖之滨,占地80亩,由李时珍墓地、李时珍纪念馆、李时珍医史文献馆和药物园四部分组成……馆内珍藏中外《本草纲目》版本十余种。”这个介绍已经非常全面,我就不在此赘述了。这里顺便说说雨湖。地理学家郦道元经过蕲地时,在《水经注》中记载:“青林湖鲫鱼,大二尺,食之鲜美,辟寒暑。”这里的青林湖便是今天的雨湖,又名诸家湖和御湖。御湖的得名,是因为明朝洪武年间,其中所产鲫鱼被定为皇室贡品。雨湖,是御湖的民间错误叫法, 却成了正名。不过,这一错也错出了诗意,错出了美。世间事,有时就是这样。
因为是蕲春人的缘故,常陪朋友到访,对于陵园内的景致没有太多特别的感觉,倒是园内芭蕉结的果, 次见,颇觉新奇。那果自上而下悬挂于空中,拳头大小,心形, 向下,青中泛黄的外衣,间杂着些紫红色。蒂部数瓣花托翘起,黄中带紫红,花蕊已近枯萎,紧贴着果衣。最妙的是那果柄,长约两尺余,像是巨型的螺丝,又像螺纹钢,比大拇指还粗壮。那果柄实在是有些夸张,若再粗壮些,就极容易让人想到秦琼手中的铜锏、呼延灼手里的双鞭了。
同行的邹教授,不仅是诗人,还懂地理风水,就李时珍的墓地写了首访寒山体诗《蝎子地》:“雨湖怀抱半岛绿,原来就是蝎子地。左有巨钳伸远水,右为长足抵强敌。父母皆在我左右,天地于此存记忆。一只蝎子治百病,一条江水流天际。”年近八旬的江教授也盛赞陵园的山水之美,其诗作《药圣李时珍之二》:“北枕两山依龙渊,江湖环抱云水间。蕲乡处处皆药草,竹林代代出医仙;采药跋涉万里路,修典苦研四十年。庚年荆楚战疫毒,最忆吾国神医贤。”首联对陵园环境的描写, 而形象。
参观完陵园,已经是午饭时候,负责接待我们一行的郑校长,特意联系了家特色酒楼,吃蕲州特色美食,极为丰盛。有长江鮰鱼两吃,清蒸八里湖螃蟹,蕲州九孔莲藕汤,蕲春佛手山药,清炒雨湖小河虾。菜品丰富味道鲜美,不是怕撑坏了,我们都不想放下碗筷。
二
还在吃饭时候,我打了两个电话,询问明清之际文坛霸才顾景星先生的墓地所在,却没有人知道, 还是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