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等。大理早在多年前有先民居住时,就开创了具有本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大理的非物质文化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和一脉相承的历史传统,民间口头文学、语言、神话传说、诗歌、音乐、舞蹈、曲艺、绘画、雕刻、石窟石刻、建筑物彩画、民居建筑、民族服饰、信仰、节日等等都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并传承至今。大理还因地处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和南亚、东南亚联系的重要枢纽,因此成为上述儿大地区文化的重要交流中心,民间的文化交流频繁,使大理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样,成为一种具有世界价值的民族文化。以开放和融合为特点的白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独特的白族语言文字、宗教(白族密宗)、民俗(三月街、“绕三灵、蝴蝶会、火把节、石宝山歌会)、文化现象(农耕文化、渔牧文化、市井文化、本主文化、商帮文化)、艺术(大本曲、洞经古乐、吹吹腔、八角鼓、霸王鞭舞、刺绣、编织、石雕、木雕)等文化财富,形成了以民族之间和谐、宗教之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为特征的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
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在太平富了,很难囊括完全。以下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分类方法,就一些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一简要介绍。
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
1.吹吹腔
“吹吹腔”是一种流传了多年的古老民族剧种,吹吹腔无其他乐器伴奏。只用唢呐奏过门,有的过门就直接用唢呐凋曲牌,如“哑子哭娘”、“大过山”、“山坡羊”等,故又称为“唢呐戏”。风格原始、古朴、生活化。唱词、道白多使用白族语,语言通俗,风趣诙谐,贴近生活。吹吹腔唱腔高亢激昂,富有较高的感染力。行当分工相当细致,生、旦、净、丑俱全,讲究“手、眼、身、法、步”,有一套完整表演程式及身段谱,有固定的具有性格特征的步法,步法与唢呐旋律相协调,舞蹈性特别浓,每当唢呐吹奏过门时,不论主将和士兵,人人就地缓缓起舞。音乐震天,但动作都一招一式从容比划,节奏鲜明,有古典戏味。举手投足总是顺手顺脚(即踢左脚伸左手),武打开打时动作缓慢,刀枪剑戟互不接触。在音乐声中“过河”厮杀,动作优美,节奏感强,举枪舞剑却有一定规律,但都较为简单。跳场、坐帐、杀场等动作机械,上身晃动,托掌提筋,形似木偶,常常闪出财神金刚的塑型,“吹吹腔”腔调较多,有生腔、旦腔、净腔、丑腔,还兼有高腔、京腔、大哭腔、抖马腔、簧腔和流水腔、垛垛板、阴阳板、风绞雪、七句半、课银子等,有“九板十三腔”之称。唱词通常用白族山花体的“七七七五”句式,每四句为一节,唱过一、四句词后加唢呐过门,二、三句唱词后加打击乐。过门曲子一般较长,变化也较复杂,它起到了延长唱腔的内容,节制舞蹈节奏和强化感情的作用,打击乐一般与唢呐组合使用,鼓点多为“文场”、“武场”两种。行当分工较细,在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中又分有:生有正生、须生、英雄生、小生;旦有老旦、正旦、花旦、苦旦、武旦、摇旦;净有黑净、红脸、大花脸;丑有大丑、中丑、小丑等。传统剧目有《三出首·敬神仪式》、《崔文瑞砍柴》、《重三斤告状》、《竹林拾子》等。“吹吹腔”主要流行于云龙、大理、剑川、洱源、鹤庆等地。
2.白剧
“白剧”是新中国建立后白族人民在白族吹吹腔的基础上吸收了白族大本曲的一些曲调而形成的地方剧种。白剧的唱词格式基本上是白族韵文“山花体”,即“三七一五”(前3句为七字句,第4句五字)。或“七七一五”(前7句为七字句,第8句五字),其曲调被称为“七句半”,用白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演唱。白剧音乐属联曲系统,有30多种曲调,各具独立性,可联缀起来使用。唱腔曲调有的按行当分,如小生腔、须生腔、小旦腔、摇旦腔;有的按人物身份、感情、动作分,如英雄腔、哭腔、抖马腔、苦腔;有的按节拍唱法分,如平腔、高腔、流水板、垛垛板、一字腔,其他尚有二簧腔、风绞雪、课课子等。唱时无伴奏,用唢呐接腔,接腔过门一般较长,变化复杂,夸张而富有表现力,用以烘托感情和加强表演动作的节奏感。打击乐采用民间舞蹈锣鼓打法,常与唢呐配合使用。白剧的角色行当分正生、须生、英雄生、花生(小生),老旦、正旦、花旦、苦旦、武旦、摇旦,黑净、红脸、大花脸,二花脸,大丑(袍带)、中丑(方巾)、小丑(旗锣伞报)。白剧的表演节奏鲜明,规律严谨,保留了较古老的面貌,它不仅有一整套专门的舞蹈性很强的程式,而且也很讲究武功。清乾隆时,72岁的艺人杨永桐,演《双猴挂印》还能翻身上梁。各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步法,并讲究“一装二唱三敲打”,即化装表演首先要合乎身份和性格,并且要唱得好,舞蹈和表演动作还必须与音乐丝丝入扣。白剧有一套具有特色的脸谱,只有红黑白蓝紫五色,无黄绿金银等色,笔调粗犷,着重突出人物性格。舞蹈则是一招一式地比划,节奏鲜明,有古曲风味。白剧的传统剧目多个,有反映白族人民斗争生活的故事戏,有反映白族人民生活或根据白族民间传说改编的,大多数则与汉族戏曲剧目同源。传统剧目有《血汗衫》、《牟伽陀开辟鹤阳》、《火烧松明楼》、《瞎子洗澡》、《张浪子薅豆》、《刘成五搬板凳》、《石山告状不》、《阿盖公主》、《望夫云》、《清暖苍山》、《红色三弦》、《苍山红梅》等。主要流行于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云龙、洱源、鹤庆、剑川、大理等县。
3.滇戏
“滇戏”又称“滇剧”,明代以后由内地传入。此戏传入后,一直为白族人民所喜爱。新中国成立前,在鹤庆、大理等地都有专业的滇戏班子,经常到附近各县演出,促进了滇戏在境内的流传。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省城的滇戏名角,如粟成之、周锦堂、刘菊生等到大理,滇西有名的“李文明”、“来银成”、“李汉鼎”等3个戏班子也曾云集大理,使滇戏迅速在大理地区传播开来,成为大理地区流传广泛、耳濡目染的剧种。新中国成立后,大理先后成立过大理演剧团和鹤庆滇剧团, 演员有张艳芳、赵家壁、周利昌、杜开明等。后来各县也相继成立过业余滇剧团,滇戏在大理一度很活跃,很受各族群众的欢迎。滇戏剧目大都是取材于汉族传统历史故事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榜》等,少数为本地创作戏目,如《蝴蝶泉》、《望夫云》、《金桥银桥》、《杜文秀》等,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大理的滇戏都是业余爱好者自发组织的,利用各种会期节庆日进行免费演出,自娱自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