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平布依族把式舞

省级民间艺人刘兴邦展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把式舞”。

穿行在蜿蜒的村间小道上,两旁喜获丰收的油菜籽仿佛正朝着我们微笑。来到罗平县长底布依族乡发达社区坡脚居民小组,映在青山绿水间的一栋栋小洋楼格外醒目。这些农家自建的房屋,屋前多是院落,现在均办成了农家乐,整个寨子里充满了生机。

来到这里,正是为了亲眼目睹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把式舞”。见到省级民间艺人刘兴邦时,今年57岁的他红光满面,精神抖擞。他是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把式舞”的传承人。谈起把式舞,刘兴邦兴致勃勃。百闻不如一见。刘兴邦随即拿起道具,说跳就跳,技艺之娴熟,令人敬佩不已。不同于传统舞蹈,“把式舞”使用的道具与古代打仗用的兵器有关。刘兴邦说:“‘把式舞’又称兵器舞。把式的‘把’指兵器的种类,‘式’是指耍法、套路、招式。主要兵器有大刀、流星、三尖钗、两节棍、耥耙、股杆、齐眉棍、霸王鞭八种。”

“把式舞”从何而来?从刘兴邦口中我们得知,在以前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布依族的先辈们为了躲避战乱四处逃难。有时候不得不躲进深山野林,但仍会受到外族的干扰和野兽的威胁。为了保护自己,抵御外来袭击,布依族祖先在劳作之余召集本族青年男子操练兵器,经过长时间的操练,形成了一定的套路和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间的矛盾逐渐缓和,战争减少,所练的兵器也就无用武之地。但为以防万一,忘了练兵器的套路,就在办白事的时候,老人出殡时拿出来操练,既巩固了各种兵器的套路,又调节了丧葬的气氛。这一习惯经代代相传,逐渐演变为布依族丧葬祭祀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族中死了老人,姑爷家都要来‘闹丧’即跳‘马郎舞’。在死者灵前跳唱,既隆重热闹,又为死者超度亡灵。出殡时就跳起把式舞,意为死者开辟大道,让亡灵平安到达 。”刘兴邦说:“正是丧葬祭祀活动使‘把式舞’得以传承下来,逐渐形成独特的布依族民间舞蹈,在布依族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自小我就喜欢看老一辈人跳‘把式舞’,也愿意跟着学。一来二去,在老辈人的指点下就会了。但要把‘把式舞’跳好也不容易,不但要把套路和招式记清楚,还要手脚协调配合,使用兵器时讲究手腕的用力与技巧。”刘兴邦介绍说,“把式舞”的表演,两人对打、对刺或是对舞,一招一式,既严格又规范。表演者需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对各招各式娴熟于心,方可两两对打、演练。由于“把式舞”中使用的兵器种类较多,不同的兵器其耍法、套路又不尽相同,且步伐变化无穷,有踮跳、跺地跳、跨跳、吸腿跳等等,因而要求配合默契。

布依族的“把式舞”既是艺术活动,也是一种民间体育竞技活动,同时可以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从表演的形式看,它的表演气氛和作用已超越于丧葬和祭祀习俗。它和古代演练战兵一样,经过民间武士和民间艺人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已经从丧葬和祭祀中超脱出来,形成了纯粹娱乐、健身强体、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布依族民间舞蹈。

对于这一文化的传承,刘兴邦说,“周边有很多年轻人愿意来学把式舞,这让自己感到打心眼里的高兴。因为老一辈人留下的艺术精华能后继有人,是件难能可贵的事。自己家的两个孩子也会跳把式舞,但技艺不娴熟,还需要多多练习,现在孩子们都在外地务工,希望他们将来能把这个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

如今,“把式舞”的应用范围有了进一步扩大。跳“把式”成了节日和喜庆场面不可缺少的表演性舞蹈。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罗平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布依族的“把式舞”定会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大放异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sttga.com/afhhy/2621.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241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