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闫喜堂
我是年考人三高10班,年毕业的。那时候的三高正是由适应战争年代办学到和平环境正规办学的转折时期。我们班,就是 个通过招生考试入学的,把“先生”的称呼变为“老师”的也是我们这一班。回忆这段少年时代的所见所闻,对于我们今天办学,或许也有借鉴意义。
一、优良的学习成绩
那时候,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想念好(书),到三高。”的确,那时三高的教学和学习,就是不同凡响。老师的质量就不错。闫明章、白雪如、李华国、杨怀恭等老师都是远近闻名的。他们从备课到考试开始推行苏联的“五环节教学”在当时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我印象最深的是除了老师辅导外,查自习的高班学生也是我们的小老师,问他们功课,大多数都能说得头头是道。
记得我曾问一个查自习的高班学生:“秦穆公是不是秦始皇的父亲?”那位师兄不假思索地回答:“老爷爷也不是。”我当时惊讶课本上没有的东西,人家会知道的那么多。后来知识多了点,才知道秦始皇和秦穆公确实隔着几代呢!
一年一度的中学招生考试,三高学生都是名列前茅。到我们参加考试时,我们这些山沟里的孩子, 次到五台城,见东冶等地来的考生,穿着白胶鞋,挟着洋汗伞,委实有点发怵。下午集中开会,我们三高三个班的学生在张根深等老师的带领下,阵营强大,步伐整齐,雄赳赳地进了会场。接着是拉拉唱歌,震天动地的吼声,不一阵就主宰了整个会场。考试揭晓,我们的成绩,真的名列各高完小 。个人 名和第四名都是三高学生。
二、强有力的学生自治
学生会主席的威望,在学生中比一般老师还高。学生会下设学习、服务、劳动、康乐四个部,每部都有一个辅导老师;设正副部长各一人,每班都有与此相应的委员,这些成员都是由学生大会民主选举。各部开学初制定工作计划,放假总结,都要在学生大会宣读通过。平时各部在领导其分管工作的同时,轮流值日,督促检查各班一天的学习、生活、上操、卫生、自习、午睡和熄灯,第二天课间操后由值日部长队前宣布检查结果。不用老师们多操心,学校的工作,都是井井有条,按部就班。
我有个同学烟瘾不小,熄灯后偷偷抽烟,伸出窗外擦烟蒂时,被检查的学生干部抓住了手,吓得以后再不敢抽。伙食委员负责收粮、摊派、结算,监督大师傅,没有听说出过什么差错。奇怪的是,那时的老师,什么事也敢靠学生干,学生也甘心情愿地去干。
三、配合中心工作的社会活动
主要是宣传工作。《婚姻法》、《惩治反革命条例》颁布后,首先分班学习、讨论,然后分两人一组人户给群众宣传。现在想起来近乎滑稽,十 岁的娃娃,懂得什么结婚离婚,但我们当时确乎觉得这工作很神圣,干得很认真。上街写黑板、画漫画,那是有特长的同学干的,与我们无缘。那时候三高排的歌剧《刘巧儿》,真的是深入人心。我还没到高小,就听说装刘巧儿的是韩存英,装刘媒婆的叫李元香,以后当然又有第二、第三代的刘巧儿、刘媒婆。邻村的群众,说起这个戏来,简直是如数家珍。
年春,杨明章等老师从高小请来两位会打腰鼓的女同学当师傅,又派人学习了官座村的古典霸王鞭,建立了一支腰鼓队,军乐、管乐、弦乐队,还有霸王鞭和社火队。四月十八陡寺庙会时,三高的腰鼓、音乐、霸王鞭和社火队同时人场,把观众都吸引过来,使五台剧团唱的大戏黯然失色。每当放假,甚至回家过星期,学校都要布置回家宣传。我们村没有广播筒,我们用旧报纸做了一个,有的同学家里有盏马灯,这就是我们的全部宣传工具。抗美援朝、互助组、农业社、统购统销,这些内容,都通过我们稚嫩的嗓子,传到农民的耳朵里。
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学校买了不少少年读物,供同学们课外时间借阅,我看过的就有《诸葛亮的故事》、《宝葫芦的秘密》等。后者是我印象中 本看过的课外书籍,它使我对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致终身不衰。后来我偶然在校部里发现了一本《新儿女英雄传》,喜爱得了不得,壮着胆子每顿吃饭,都要趁老师们不在的机会看一阵。有一次,校长在队前问:“谁常常到我家里吃饭,窝窝屑洒下一滩?”吓得我一声儿不敢响。从我的经验看,适当的课外阅读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确实太重要了。
我是个笨人,体育一窍不通,但小时候去陈家庄,远远看见立在那里的兰球架,有时看到打篮球的,真羡慕死了。不仅篮球,还有乒乓球,每到下午轮到我们班球类活动时,真是开心极了。杨明章、闫明章、白雪如、张根琛、金殿华、张进知、柴成修、智云中、李恩成、白文昇、闫翠峰等差不多所有老师都会打球,和同学们滚在一起。以三高老师为主,组成的三区职工篮球队,曾在全县夺魁。
作者介绍
阎喜堂,生于年,中学一级教师。年忻县师范毕业后,历任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受父辈影响,一生矢志教书,淡泊名利,几次有改行、升迁的机会,尤其倾心于家乡的教育事业,两度调到五台中学,两度设法申请调回陈家庄中学教学。一九 年被临时抽调回县参加晋剧红石榴编剧组,怕影响所谓带班级的中考,中途退出,失去了改行良机而无悔。一九九二年领导让当任陈家庄中学校长,以力不能及婉辞。
阎喜堂年退休,退休后多次应邀到附近中小学讲课,听课,甚至兼代毕业班语文课,参加联校组织的教学改革座谈会,传授教学经验,应邀到五台城西米市街社区讲授《论语》,致力于家乡的文化建设,在方志、牒谱撰修、庙会婚丧对联规范等改革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阎喜堂在几十年的语文教学中始终坚持“一课一得”的教学原则,坚持文道结合并重。通过挖掘课文内涵,培养学生做人情操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吸收外地和身边同行的先进经验,通过多年摸索总结,形成一套较为完备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取得一定成绩。他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热爱家乡,其学生多有具有特出成就者。(胡立成根据资料编辑)
作者介绍:胡立成,笔名虹雨,山西五台人,医教世家之后。文化传媒人,品牌创意人,抗战红色文化传承人,胡润先贤文化传播人,百家号乡村文化创办人。北京市写作学会会员、国际摄影协会会员、文字友情新媒体总编、中国网特约编辑、《旅游作家》专栏作家、山西新闻网慢游山西专栏作者、国际摄影杂志记者、中国新闻传媒集团山西新闻主编等。曾荣获仓央嘉措国际诗歌奖全球位 诗人奖,多次在全国刊物上发表并获奖。文化主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