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灿烂的民间艺术井

井陉拉花起源于井陉境内,类属北方秧歌,见于民间节日、祭祀、庆典、庙会之时的街头广场演出,是河北省乃至全国颇负盛名的民间舞种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不断地挖掘继承、改革发展,其艺术特色更加独特鲜明,曾多次参加全国性的重大演出活动并获多项殊荣。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井陉拉花

(一)起源

井陉拉花产生的年代史无记载,很多专家根据井陉拉花的表现手法、服饰、文物、道具等推断了井陉拉花产生的年代。从文物看,有人依据山西省一金墓壁画中的舞蹈姿态,认为拉花源于金代;从服饰看,拉花的服饰和汉族其他秧歌不同,六个角色一律为清代平民服装;从师承关系看,庄旺拉花老艺人李树芳(-)11岁时跟当时已年逾八旬的爷爷李梅小学拉花,根据艺人多为少年学艺这一情况推算,李梅小学拉花当在咸丰年间,而李梅小也是拉花艺术的继承者;从拉花唱词看,传统拉花唱词中有一首[大过场]中唱到“大清帝国锦乾坤,嘉庆皇帝是明君,明君登记坐了殿啊……”现在看来这唱词已是“旧曲新”了;从历史实物看,南正河东村保存着一支祖传的“霸王鞭”,鞭身呈紫红色,由于久经摩擦,光亮可鉴,鞭上铜钱中央的方孔磨成了圆孔,上面的文字“乾隆通宝”已磨掉大半,仍依稀可辨。南石门村至今还保存着两支为拉花伴奏的旧笙,黄褐色的笙袋上分别写者“乾隆八年”和“光绪元年”的字样,脱落的字迹虽模糊不清,却尚能辨认。另外该村还保存着一架云锣,虽无字迹,但观其成色,至晚也是清代的产物;从民间传说看,明朝万历年间横涧村举人杨名标从南方引进牡丹后,井陉便有了拉花;从动作和音乐看,传统拉花动肩的动作酷似蒙古族的扭肩动作,再加上拉花音乐[魔合罗]属元杂剧曲牌,故有人认为拉花源于蒙古族统治的元代。根据上述情况推断,井陉拉花最晚产生于明清,乃至更早。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井陉拉花

(二)发展

井陉拉花产生以后,经历代拉花艺人的不断传承与完善,其艺术风格更加明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井陉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翻身,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求新求美的审美情趣日益强烈,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民间艺术,因而拉花成了当地群众百看不厌的民间舞蹈。年起文化部门对井陉拉花进行搜集整理,年以南正河东村的拉花为代表,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受到了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中央首长的亲切接见,井陉拉花从此走出了井陉,在省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舞蹈界称为“河北省三大优秀民间舞种之一”,并引起了国内舞蹈专家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sttga.com/afhhy/5401.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241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