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在大理的客栈,和一位江苏的住客兴致勃勃地聊起下个目的地“沙溪古镇”,但不一会儿,我们发现说的不是同一个地方。她的沙溪古镇在江苏太仓,一派水乡古韵,我的沙溪古镇在云南剑川,曾是茶马古道重镇。
沙溪古镇这个有趣的发现后,再一查,全国叫“沙溪”的镇就有十几个。这么多“沙溪”里面,有两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便就是太仓和剑川的沙溪古镇。
一条茶马古道,为现今的云南留下诸多景点,而其中历史最久远的恐怕就是这个沙溪古镇了,追溯起来,远至春秋时期就有人居住,历史长达多年。它也是茶马古道上最后的集市,后随茶马古道的衰落,渐被淡忘。
当地人又叫它“沙溪坝子”,位于大理和丽江古城之间,又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的高山环抱中,犹如与世隔绝的小江南。
站在高处俯瞰古镇,坝子里大片的田地,田边开着不知名的小花,黄的粉的,桥下河水静静流淌,河上是古老的“玉津桥”。
马帮年代,走南闯北的“马锅头”带领着马帮踏上这条拱桥开始远行的道路,几个世纪的人踩马踏,石头早被磨得光滑圆润。一个时代过去了,古桥又该等待谁了呢,是像我这样的一群群游客么?
桥下三三两两的美院学生正在写生,拿着画笔将风景与老桥收入画中,而没那技能的我,只能拿着相机将他们一起收入镜中。
放下笔,热心地给我指路,前面的那个城门叫“东寨门”,进去就是了。
眼前真是一个用土坯建的城门,嘿,这也简陋了点,城门,不是应该有点气势才对么?
但据说这就是古代茶马古道集市最初的样子,一个窄窄的土坯城门!自然和那些石砌砖砌城门不可同日而语。
当年的马帮将这个门称为“鬼门关”的进出口,因为从这里出发就即将走向雪域高原,这里是马帮商会最后的补给站和修养得,出了寨门,马帮就要在“马锅头”的带领下,踏上险途,开始那种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生活。
进了城门就是蜿蜒狭长的巷道,自然而然就让人想起马帮的情景来,两边是残旧的商铺,店家还用着古老的门板,打烊时就一块块的装上去。虽然马帮早已没了踪影,却还有卖马铃铛的店铺,看着小巧的铃铛,好奇心上来:这个怎么卖?店家耐着性子:按米卖,你要几米?
镇子的中心,也和丽江古城一样叫“四方街”,而整个四方街有三条古道通往四面八方,浩浩荡荡的马帮从古道汇聚到这里,休整之后,又从这里启程。
四方街当年就是货物的交易中心,两株百年老槐树,漂亮的古戏台,马帮的年代,这里三天一个集市,人来人往,热闹非常。
古戏台据说,当时各地来的马帮提前一天就到巷子里的马店投宿,开市前一天,戏台上就有表演,什么白族霸王鞭、洞经古乐、白族民歌啊,附近的大咖们都会轮流上台演唱。
沙溪的白族人,尤其擅长歌舞,沙溪妹子舞姿曼妙、歌声嘹亮远近闻名,现在的沙溪仍有着“歌舞之乡”的美名。
而这种热闹的景象,在马帮没落后还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80年代,南来北往的客商云集,周围村寨的百姓也前来做买卖,当地老人回忆起来,还一脸骄傲:“阿莫莫,一到街子天,人山人海。”
据说,四方街附近有个“兴教寺”,寺里有个破损的石狮,它的身上有个圆形小孔,小孔里装有一根红色的木杠,上面有一盏能防风雨的大油灯,村民们轮流去值守,每户一天,太阳落山的时候,就往油灯里添油、点灯,天亮时熄灯,并交给下一户。也就是说,在当年走马帮的时候,沙溪古镇不但白天热闹,晚上也灯火通明。
四方街的北侧,有一排民居,就是当年为马帮服务的马店,其中有一间“欧阳大院”,是众马店中最大的。
欧阳家族算得上是沙溪的望族,整个院落很是气派,宅院三面都是二层高的楼房,一侧房间用作住家,一侧是马厩,中间则是供马帮住的“上等客房”,通常能住在这里的也是大马帮。
欧阳大院而来晚了没有地方投宿的马帮,则只能在小巷的石板路上,打开毡子就睡在月光下了。
我越来越好奇,马帮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背井离乡,风餐露宿,远程时几个月一年才回到家乡的天涯客么?
而那些经历了生死考验后,走出峡谷,又顺利回到四方街的马帮来说,这里就是“人间天堂”,该纵情欢歌、尽情享受一番,可以想见,当年的镇上真是热闹繁华,什么都有!
而据说,沙溪坝子土地肥沃、生活安逸,也让当年马帮中很多人放弃了漂泊的生活,在沙溪安心的住了下来。
古镇的房子都是典型的白族建筑,不外乎大户人家的“四房五天井”,普通人家的“三房一照壁”,院子种满花草不够,还要放置大大小小的盆景,房檐下一小方桌,摆上一壶茶,茶香花香交融,墙外那些来来往往的马帮客,只要往院子里这么一坐,再动荡的心,也就只想安定下来了。
而随着盘山公路的修筑,马帮衰落,新的公路又远离这里,沙溪这个曾经的喧嚣之地,逐渐安静下来,褪去了商业气息,回归传统的农耕生活。沙溪古镇就是这样一个历史的见证者,“活着的茶马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