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诗玛到哪吒传奇

我国丰富的民间文艺资源是文艺创作的富矿,也为影视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和灵感。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一幅壮锦》《阿诗玛》《牧童与公主》《白毛女》《刘三姐》《金耳环与铁锄头》等多部与民间故事密切相关的影片。在这些影片的创作、生产与传播中,我们不难看到民间文艺的身影。

这一时期的影视创编与制作,延续了延安时期文艺注重借鉴民间文艺形式的传统,如梆子、秧歌、落子、上党宫调、小花戏、皮簧、霸王鞭等。《一幅壮锦》是根据萧甘牛搜集整理的壮族民间传说改编的动画电影,带有浓郁的神话意蕴。故事主要内容是一位壮族老妈妈经过千辛万苦织成了一幅表现人民幸福生活的美丽的壮锦,后被大风刮到了仙女那里。老妈妈的三个儿子先后去寻找,小儿子智勇双全,到太阳宫找到仙女拿回了壮锦。最后,壮锦中的图案都变成了现实,而仙女也因为把自己的画像绣在了壮锦上,被带到了人间,与小儿子结为夫妻。这部电影在当时极受欢迎,同时也迅速传播到国外,并于年获得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阿诗玛》是流传于彝族撒尼人中的长篇叙事诗,从年开始,经过整理翻译的《阿诗玛》片段就在各类文学刊物上发表;在搜集整理翻译的基础上,诗人公刘、葛炎和刘琼等都创作了电影剧本《阿诗玛》。两个剧本最大的不同就是公刘在剧本中将阿黑和阿诗玛关系书写为兄妹,在葛炎和刘琼的剧本中,两人则是情侣。年,葛炎、刘琼创作的剧本被改编成了电影,但只是在小范围内放映,直到年才在全国播映。阿诗玛的故事通过电影广为人知。我们看到,电影中阿诗玛和阿黑努力抗争命运不公,最后阿诗玛化身为美丽石像。阿诗玛“日灭我不灭,云散我不歇,我的灵魂永不散,我的声音永不灭”的英勇誓言,时至今日依然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这些影像化的民间叙事,生动再现了复杂的社会生活,传递着深刻的民族情感。民间文艺作为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其中一个个奇绝瑰丽、充满哲理的民间故事,成为影视创作的胚胎,在影像中得以衍生、发展,甚至获得新生。

近些年,“哪吒”“敖丙”“杨戬”“姜子牙”“白蛇”“青蛇”“花木兰”“孟姜女”等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纷纷走进影视作品,受到人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sttga.com/afhhy/7308.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241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