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简介 https://m.39.net/pf/a_4305593.html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叫“贪心”的魔鬼,想得到自己得不到的东西,想拥有自己得不到的人,想做不能做的事。七月如此,安生如此,家明如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如此。七月,一个出生在小康幸福家庭的女孩,她温柔,美丽,乖巧;安生,一个父亲早亡,与母亲关系很差,经常无家可归的女孩,她调皮,叛逆,不羁。一个长发飘飘,白衣白裙,一个短发红唇,皮衣皮裤。她们在13岁那年相遇,并成为最好的朋友。她们一起吃饭,一起洗澡,一起睡觉,一起谈天说地,无话不说,直到——那个叫家明的男孩出现。家明原本是七月的男友,在外人眼里很是登对,门当户对,又都是学霸。但在七月将家明介绍给安生的那一刻,我想,她已经有些后悔。家明看安生的眼神,好像与爱情更靠近些。他将自己随身的玉佩赠予安生,并在毕业后坚持去了安生所在的城市。而安生,也一直戴着家明的玉佩。看到这里,观者应该都会觉得,这是一场多么酸楚又狗血的三角恋啊——男友和闺蜜暧昧不清。后来,安生选择了离开,七月选择了让安生离开:在离别的火车站,安生问七月,如果你让我留下来,我就留下来。但,七月沉默了。七月讲,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东西可以分享。安生讲,这个世界上,没有谁离不开谁。男主角家明,则是从头到尾的心猿意马,和七月谈着恋爱,约定着结婚的日子,心里却始终放不下安生。故事的结尾,家明在迎娶七月的那天,消失了。七月剪去长发,开始追寻安生的脚步,走遍世界各地,最终成为了安生的模样;安生留起长发,没有再到处流浪,选择在城市安定,与一个顾家的男人结婚,最终活成了七月的模样。看到最后,你会发现,这不是一部简单的爱情狗血剧。事实上,男主家明只是一个试探人性的诱饵,七月与安生做出的选择与家明无关,她们面临的选择是爱自己多一点,还是爱闺蜜多一点。人性经不起考验,答案当然是爱自己多一点了。七月没有那么爱家明,她要的是一种“人生的模式”——一种家庭、世俗给她框架的模式。七月有一个像火炉般温暖的家庭,慈祥的父亲和善解人意的母亲。在这样的家庭里,似乎孩子必然会成长为乖乖女。乖乖女心地善良,柔和温暖,为了不让父母、老师、亲友失望,她们会拼命把自己的内心掩藏起来,最终连叛逆期都在书堆里掩埋。这也可以理解七月在大学时期,对安生说——安生,我发现自己是一个很没意思的人。安生回答,这些有意思的人,都是装出来的。但忍得久了,难免内伤。面对撒谎的家明,连一句骂都没有,反而委曲求全,继续等他。这是一种宽容吗,不,我觉得是进一步的自私。自私地急迫地想给自己一个“人生的模式”,而把一个明知不爱自己的人绑在身边。可谁愿意被另一个人捆绑呢?家明逃婚了,给了七月一记狠狠的耳光。这个乖乖女,被彻底打醒了。她开始将尘封已久的心打开,不再胆战心惊地索求一架人生的独木桥。是啊,明明,你的眼前有那么多条路。安生就截然不同了,她的路似乎很宽,选择很多,男朋友出轨了就换一个,换一个不喜欢了就再换一个。但这些选择里,更多的是“被迫”的成分吧。哪个女孩子会一出生就选择一条“受苦”的路呢?七月是有路选而不愿选,安生是没有路而拼命地选,她的每一条路都充满了荆棘和未知,但又不能停下来。因为一旦停下来,意味的就是生死。不羁、叛逆的孩子,总有太多的掩饰。然而,命不好,又由不得选择。相比七月,我更怜惜安生。可值得怜惜的安生并没有那么伟大(爱情里千万别提伟大两字),否则,她不会在七月面前选择什么都不说,却在写给七月的每一封信上,都写上“问候家明”。安生到底爱不爱家明呢,我觉得是爱的,只是倔强的人最难看清内心,安生把自己的内心隐藏的太深,让人猜不透。此时,如果你看出她爱你一分,那就是有五分,如果有五分,那定是全部了。可安生有什么底气去爱呢?没有父母,没有学历,没有好的工作,没有匹配家明的资本。安生在七月面前,在家明面前,都是自卑的,所以,她总是在逃离。安生是一朵带刺的野玫瑰,顽强,带着迷人的芬芳。七月是一朵温馨的白百合,柔软,带着清新的气息。这不正是张爱玲笔下的“白玫瑰与红玫瑰”,陶喆那首“爱我还是她”MV里的两位女主角么。有些人爱上了红玫瑰,又怕被刺伤,只能又爱又恨。有些人爱上了白玫瑰,相处起来舒服,却不容易走进心里。所以,红玫瑰在心里,白玫瑰在人间烟火里。迷茫又矛盾,痛苦又失落,原是那个,叫“贪心”的魔鬼在作祟。故事的最后,家明谁也没有选择。和一个在一起,就会想起另外一个。多么贪心!又多么符合人性!很多人看完电影估计会说这个男主太渣了,摇摆不定,伤人伤己。确实,男主不够果断,但这也是性格的一部分,如果不是这么一个又暖又带点忧郁气质的男主,两位女主还会同时爱上吗?或许会,或许不会。结局都是注定的。文学作品,电影作品,都是一种对艺术的表达。艺术,没有夸张的部分,就和平常日子一般,不能产生吸引人的美感。七月与安生的人物设定,本身没有夸张的部分,也许你在人群中,会找到很多的七月,还有很多的安生。只是她们的相逢,再到命运的重叠,互换,就有一种艺术上的偶然成分。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人成为最好的朋友的概率,本身不高;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喜欢上同一个人,概率也没那么高。故事用一种极致的巧合,给了人们束缚与狂奔的碰撞,你可以活得和七月一样,读书、工作、结婚、生子,一辈子守住一个地方;你可以活得和安生一样,路由心走,想唱就唱,想哭就哭,想走就走,用不着什么规划,停哪活哪。可地球是圆的,八卦阵是圆的,哪有那样的极致啊。故事的结局,是一种互换人生的状态。七月活成了安生,安生活成了七月,这也给极致的故事设了一条退路。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七月一直守着一个地方,永远在忐忑中等待一个人;如果安生一直在烟雾缭绕的道路上颠沛流离,那么结局是否会更悲惨呢。生活没有极致,更多是隐忍和包容;生活不会过成小说或电影那般,更多的是一种当下的满足和美好的盼望;生活容得下你偶尔的贪心,但容不得一丝的贪婪。你可以用一种模式去生活,偶尔放空一下自己;也可以换一种模式去生活,让自己放空的时间更长久一些;也可以在放空自己的时候,想一想接下去的生活该是什么模样。当然,无论哪一种选择,你的心,都该是安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