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饺子剪窗花扭起爆花鞭儿丨原来乡

出名的白癜风医院 https://m.39.net/pf/bdfyy/bjzkbdfyy/

1月16日,赶在小年儿的前一天,马旭、颜学庸夫妇回到了家乡木兰县,时隔73年后与家人团聚过年,老人说挂,心头那浓浓的牵挂就是乡愁,这次得到了尽情释放。坐在老家的热炕头上,老人激动地流下泪水:“我真舍不得我的这个家。”

02:39

老地道了,

马旭和家乡人扭起“爆花鞭儿”

过年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远方的亲人回家。冰城人表达内心喜悦的方式很多入,但有一项风俗肯定包含在内,那就是扭起欢快的大秧歌。

1月16日10时30分,木兰百姓在木兰松花江畔的防洪纪念塔广场扭起了木兰特有的花棒秧歌——“爆花鞭儿”,迎接马旭、颜学庸二老。

说起“爆花鞭儿?”那可是木兰县一绝,也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跳这种花棒秧歌,要手持中间挖空、内穿铜板,两段系上彩绸的彩棒。舞动起来彩绸飞舞,木棍击打身体及地面爆出有节奏声响,因此得名“爆花鞭儿”

为迎接马旭老人回家,来自木兰县多个乡村的“爆花鞭儿”秧歌队组成了“联队”,拿出了压箱底的绝活儿。只见队员巧妙地将花棒器械、舞蹈动作、音乐韵律动态组合起来,或跳、或踢、或蹲,全身灵动、活跃欢快、刚柔并济、舒展大方。

眼见家乡的大秧歌,马旭老人坐不住了,她拉着老伴儿颜学庸走下车,也扭进了秧歌队伍里。“二老秧歌扭得真地道!”看着两位老人手握花棒扭得那叫一个带劲儿,来迎接老人的木兰乡亲不禁啧啧赞叹。

为啥秧歌扭得这么好?马旭老人透露了秘密:“别看老伴儿是重庆人,但我经常教他东北秧歌,扭起秧歌就能想起家乡。会扭大秧歌才叫地道的东北人。”

再回校园,

马旭陪孩子载歌载舞庆新春

“马奶奶,新年好,您辛苦啦!”当天下午,马旭、颜学庸再次回到木兰县人民小学。校园里孩子们精心准备了文艺演出,欢迎马旭老人。

童声合唱、少儿拉丁、情景小品,

孩子们奉上精彩的表演,

两位老人拍红了手掌。

“知识能改变未来,希望你们赶快长大,当好接班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临别之际,老人又把殷殷嘱托留给家乡的孩子。

包饺子、剪窗花,

马旭:“我真舍不得我的这个家”

冻梨冻柿子摆上桌、大红的福字贴上墙,在马旭老人的“快乐老家”木兰县建国乡建国村李国宝屯,老人的亲人们提前两天就开始逛大集、备年货,把老宅装扮的年味儿十足,迎接远方的亲人回家。

“奶奶啊,你可算回来了,全家十几口人激动好几天了,都盼着您回来,赶紧进屋。”马旭的侄孙马春龙早就守在院门口,看到老人回来,他赶紧迎了上去。

亲人团聚本有说不完的话,可马旭回家没聊几句就干上了活儿。看到家人在给她包饺子,老人也坐在热炕头上伸了手。“猪肉芹菜馅儿的,我就好这一口,现在吃喝都不愁,日子真是越过越幸福。”老人一边包饺子,一边和家里人聊着家常。

饺子下锅了,老人也不闲着,拿起剪刀剪起了红窗花。“窗花代表日子红红火火,小时候一到过年妈妈就手把手教我剪,我现在也没忘。”马旭老人回忆起母亲,禁不住红了眼眶。

猪蹄、皮冻、黏豆包,一道道农村家常菜摆上了餐桌,不一会热腾腾的饺子也出了锅。四代同堂,马旭、颜学庸和晚辈亲人们围坐在一起,吃起了温馨的团圆饭。

“过完春节就快要春耕了,你们要种好地、打好粮,多给国家做贡献。”老人一边吃,一边嘱咐着家人。

时光仿佛定格在这个温暖的时刻。回到魂牵梦绕的小村、看着满屋的亲人,老人撂下碗筷泪水涌了出来,老人动情地说:“我真舍不得我的这个家!”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郝欣/文韩伟摄影/王译楠视频拍摄

编辑:马云鹏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sttga.com/afhhy/8935.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241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