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大学招生季,大学却又出了洋相——
昨天,我泱泱中华师范类最牛学府——北京师范大学爆出:该校学生证扉页印刷的启功手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竟然是伪作!
北师大校训,左边为假,右边为真,你能看出来吗
这事儿,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离谱。堂堂人文名校,学生证上的手书校训竟然是伪作,全校师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发现,这显得太没文化了。
其实,近年来,顶级名校爆出的没文化的糗事,远不止这一件。
比如,有一次,台湾省新党主席郁慕明到访,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致辞时说:七月流火,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
“七月流火”并不是说天气炎热。正好相反,指的是:农历七月,夏去秋来,天气转凉。
又有一次,也是台湾同胞到访,宋楚瑜访问清华,清华校长顾秉林送了一份礼物——该校美院张仃教授的书法作品。这幅书法作品写的是黄遵宪的诗《赠梁任父同年》: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顾校长赠送礼物时,把这首诗读了一遍,不但读得磕磕巴巴,还把“侉(kua)”字读错了。
还有一次,连战到厦门大学演讲。他讲完后,校方请他留下墨宝。连战当即挥毫,写下了“泱泱大学止至善巍巍黉宫立东南”。厦门大学副校长潘世墨现场念了一遍,却把“黉(hong)宫”读成了“皇宫”。
厦门大学不久前还写错过一个字。该校搞活动,现场标语,把“莘莘学子”写成了“悻悻学子”。
最著名的读错字事件,属于北大校长林建华。年,在北大一次重要活动中,林建华致辞,把“鸿鹄(hu)之志”,读成了“鸿浩之志”。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读错一个字,写错一个词,要说不算啥。但是,这么多名校的校领导和学校相关机构读错字,用错词,就不仅仅是一种巧合了。
这已经成了一种现象。这种现象的背后,有一个真问题:人文教育在大学里正在边缘化。
这种边缘化至少表现在几个方面:
1.除了纯粹的文科院校之外,绝大部分大学的校长都是理科出身。比如上面提到的清华校长顾秉林、北大校长林建华。甚至一些纯文科院校,校长也是理科出身。
2.所有的文科院校,都是大学界的穷校。各大院校的文科专业,都是学校里最穷的。这些专业的教授,都是收入最低的。
3.文科专业的学生,都是最难就业的,就业了也是工资最低的。
人文学科严重边缘化,整个社会的人文素养自然也就每况愈下。网络上触目皆是的错别字,现实中连一封信都写不好的年轻人,都是这种窘境的注脚。
在这样每况愈下的人文环境里,校长读错字、用错词,高校手书校训搞错、大标语用错字……这些,都是题中应有之义,不必大惊小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