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五帝之一,颛顼绝天地通时,“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其中“黎”即为“重黎”,担任颛顼时“火正”一职。
根据史记记载,帝喾时重黎继续担任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并命令重黎(祝融)讨伐共工,这就是我们熟知的“祝融共工大战”(共工怒触不周山),又被理解为“火神与水神的大战”。
重黎之后,他弟弟吴回继续担任火正,后来陆终(吴回之子)也担任火正,但帝尧时期却是商人始祖商契(阏伯)担任火正。
问题在于:从史书记载来看,“火正”权高位重,或为善于火耕而得名,或为掌管部落之火,或为天文观测职位,那么到底是指什么呢?考古取得重大发现,也就难怪古书说“七月流火”。
上古遗址中的“火”用火,是古人类的伟大发明,具有划时代意义。中国古人类何时用火,如今已经无法考证,但根据现有考古发现,最迟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中国古人类已经学会用火。
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在其中的第十层发现了灰烬、炭屑、烧土、烧烤面和烧骨,同时还发现了火塘,测年为距今40万年前,表明当时“北京人”已具备了管理火的能力,对火的使用能力具有相对的连续性。
除了周口店遗址,还有辽宁金牛山遗址、陕西龙牙洞遗址、山东沂源古人类遗址等,都曾发现20万年前的用火遗存。
早期发现的遗址,火塘相对简易,旧石器中晚期开始出现用石头垒砌成的高级火塘,后来中国古人类对火的使用越来越成熟。
在距今2万年时,中国已经出现陶器,考古发现江西万年仙人洞陶器,距今2万年到1.9万年前,是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到了新石器时代,中国陶器进一步发展,远超世界其他文明,背后反映中国古人对“火”的运用已经非常成熟。
问题在于:从“北京人”到颛顼,时间跨度40万年,古人对“火”的认识与运用,已经相对成熟了,还有必要再设立一个权高位重的专门管理“火”的“火正”吗?(下图,山西运城绛县周家庄遗址陶窑,该遗址距离陶寺遗址不远,可能是舜都)
中国上古农业用“火”根据史记记载,“祝融”后代陆终有六个儿子,最小的叫“季连,芈姓、楚其后也”。由于楚人起源于今天河南南阳市淅川县一带,因此颛顼、祝融所处位置,相距不会太远,大概位于南方,或者中原偏南地区,适合种植水稻。
在南北朝之时,南方以水田为主,主要还是采取“火耕水耨(nòu)”的耕种方式。如果重黎发明火耕之法,大大加快农田开发速度,可以快速增加农田,从而收获更多粮食,那么的确可能因为“善于火耕”而被颛顼任命为“火正”。
不过,火耕之法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考古发现最迟1.4万年前中国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发展到颛顼时已有上万年,人们不太可能不知道“火耕”开发农田,所以因为“善于火耕”而被颛顼任命为权高位重的“火正”,可能性似乎不太大。
问题在于:如果“火正”既非管火之官,似乎又不是因为“善于火耕”,那么到底因为什么呢?其实,还是与农业有关。
任何文明的农业,经过一段发展之后,必然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要搞清楚“农时”,也就不得不要“观象授时”,以便安排农业生产。以现在考古来看,古人大概采用两种方式确定“农时”:
首先,观测协风
《国语》记载,虞夏商周的四朝始祖,其中虞朝“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所谓“协风”就是“春天温和的风”,虞幕搞清楚“协风”,自然就能适时“春播”。
鲜为人知的是,甲骨文中的“中”(见上图),极有可能就是一种观测协风的工具,其中的一竖,也有测影、观测天时的作用。
儒家倡导中庸,其中之“中”,不是中间,而是代表“最合理”。协风到来,开始春播,无疑是最合理的种植季节,或许“中”由此演化为“最合理”之意。另外,种植之“种”,更应该解读为要适应天时地理的“种植”方式才符合“中”道。
其次,天文观测
《左传》记载:“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所谓“阏伯”,就是商人始祖商契,负责负责祭祀、观测大火星,据说在如今的河南商丘阏伯台(见上图)观测,于是大火星也被称为“商星”。
大火星不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火星(古代叫“荧惑”),而是二十八宿之东方苍龙七宿的第五宿心宿第二颗星,即“心宿二”,就是现在的天蝎座α星。在多年前,大火星每年都有运行不变的规律,因此观测这颗星就便于安排农业生产。
比如,大火星在东方黎明时出现正好是“春分”,每年夏历六月出现于正南方,七月后逐渐偏西下沉,在西方不见时正好是“秋分”,因此古人观测到了这一天象,所以才会说“七月流火”,预示着天气开始转凉。
上图,国家地理中文网发布,公历7月15日拍摄的天象,其中“心宿二”即为“大火星”。
现代考古发现,位于河南濮阳的西水坡遗址,距今年左右,其中发现古人用蚌壳摆成的北斗、东宫苍龙、西宫白虎等星宿图案,而图案清晰地标出了“子午线”和“卯酉线”(此两线古人称之为“二绳”),显示出了东宫“心宿”即“大火星”、西宫“参宿”和北斗形成的“三辰定时”系统。可见,在上古天文观测中,大火星的地位非常重要,是日常要观测的天象之一。
由于天文观测的特殊性、重要性,非一般人可以担任,因此火正位高权重也就顺理成章了。
综上,所谓上古“火正”,更应该是一种天文观测官职,起初主要观测事关农业生产的“大火星”,后来成为天文观测职责的统称,大概相当于封建王朝时的“钦天监”,因此文章开头的重黎(祝融)、吴回、陆终、商契他们都掌管天文、祭祀大火星,而不是一般理解的“火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