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票房破亿,翻拍剧版却惨遭扑街,七月

爱奇艺在今年的暑假档屡屡败北,6、7月份的独播剧收视率全体崩盘,多平台播出的热门剧也被腾讯视频整整压了一头,终于盼到了7月下旬的独播剧《七月与安生》,希望靠它来打个翻身仗,收视率能“安生”一点,可没想到的是,这次带来的却是更大的尴尬。《七月与安生》上映一个月之后,豆瓣评分仅有4.0,在网友评星成绩单中,1星率高达48.3%,2星率也达到了惊人的16.4%,这两项数据就足以给这部剧判了死刑,虽然还没有大结局,但想在后半程逆袭翻身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了。那么这样一部备受瞩目的热门IP剧到底输在了什么地方呢?我想这个病根就出在演员的选择上。女主角沈月的尴尬演技一直是被观众热议的话题,在她的成名剧《小美好》中,呆呆傻傻又有点疯疯癫癫的“陈小希”尚且能够满足观众对于一个青春剧女主的期待。但到了这部剧中,叛逆直率的李安生却让沈月难以进入角色,无论是校园戏还是社会戏,安生身上那股桀骜不驯又有点倔强的性格,沈月都没有很好地表达出来。在安生和母亲、林七月之间的几次争吵戏中,沈月只剩下了瞪眼、尬哭和喘粗气,把演员和人物完全割裂成了两个独立的个体。但即便是这种显而易见的瑕疵,沈月的粉丝仍然在网络上夸奖她的演技好,不知道这是出于什么标准。另一个女主是陈都灵饰演的林七月。如果说沈月还有点青春活力的机灵劲儿的话,那陈都灵的表演就是一个寡淡无味的冰美人,眼神涣散,空洞无力,没有生机的表情库里,很难找到一个让观众一眼就爱上的形象。在当年的《左耳》中,陈都灵就因为这种生无可恋式的“气质”被观众看衰日后的星路,如今果不其然,演技原地踏步的她依然没有打破自己身上的壁垒,内心无法进入角色的世界,观众很难产生代入感,这也是陈都灵在《左耳》之后再无其他代表作的根本原因所在。当年电影版的《七月与安生》票房总计1.66亿,对于周冬雨和马思纯两个人的演技,观众其实并没有太高的评价。但经过了电视版的对比之后,观众开始反思,李安生这个角色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可能是先入为主,也可能是沈月实在让人失望,网络上的话题讨论几乎全票投给了周冬雨,大家觉得,至少周冬雨的表演是自然的,是有代入感的,对于沈月的“安生”,实在是接受不了。其实从出道至今,沈月的资源都是非常好的,无论是春晚小品、真人秀综艺,还是这几年接手的剧本,都是国民认知度非常高的热门IP,比如像《流星花园》的女一号,那可是多少女演员翘首期盼的王牌角色。但无奈沈月的演技水平过于路人,既损害了自己的星路,也拖垮了剧本的口碑,让她的观众缘越来越差,直到这部《七月与安生》,观众的评价更是跌到谷底,观众甚至放过了陈都灵,把“毁经典”的矛头全部直指向了沈月。不过我个人认为,沈月在这部剧中并非一无是处,她的表演还是有一定亮点的,可能只是观众的负面情绪过大,掩盖了这些而已。首先要清楚的一点是,剧版的改编更偏向于小清新的校园剧,不再是那部充满阴郁色彩的文艺电影。主题的变化,就要对角色的定位重新评估。电影版里的周冬雨是那个灰色世界里的安生,而沈月则是这个阳光人间的角色,两者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表现方式也就不能相提并论的去比较。相比于周冬雨演绎出的那种烟火气息,沈月的形象塑造则是更加突出了安生性格里那股叛逆的机灵劲儿,虽然能力所限,表现得不太尽如人意,但也没有那么不堪,想必是观众先入为主的既定思维太强烈,导致了对于新版角色的既定预期太高。总结来说,这部正在爱奇艺热映的《七月与安生》困难重重,一边是平台孤注一掷的厚望,一边是网络上惨不忍睹的评分评价,话题热度极速暴跌的现状,让制作团队看到了观众口味越发苛刻的严格性。观众的鉴赏能力越来越高,只有在品控和其他各个角度都做到自我死磕的精益求精,才能在未来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收获高收视和高评价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sttga.com/afhpz/8337.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241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