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陕北人的年味

北京专科皮肤科医院 http://m.39.net/news/a_6188146.html

儿时陕北人的年味

文/纪鸿飞

时光流逝,岁月荏苒。匆忙之间又一年来了,心心念念儿时过年的那些碎碎的风俗,激动又一次涌上心头。

这些讲究和深埋岁月里的酒,浓浓的,淡不了,散不去……

二十三祭灶君,扫尘土

记忆中我们的年从腊八活动开始了。

相传灶马爷在二十三这一天走,赶二十四一早要向玉帝述职,谁家有什么事,他总要豪不保留如数地告诉玉帝,有时候会添油加醋,说好,能好到天上,说坏,能坏到脚底,所以送灶爷已成为村里婆姨们一项很重要的活动。

我的母亲不屑这一套,但她是有对上天敬畏之心的人,她总说人在做,天在看,平时凭着良心做事就对了,这时溜灶马爷沟子有什么意思。

因此在这一天我母亲要扫窑,一大早我们就帮母亲把家里所有东西全搬到外面,包括铺炕的旧席子, 把搬不动的酸菜缸用旧门帘,破床单蒙住。母亲把手巾络在头上,挥起大席棘扫帚开始打扫,从窑顶到窑掌挨着往过扫,在“刷刷刷"声里,灰尘纷纷落地。我和妹妹把搬岀去的东西分类整理,堂弟到铺盖卷上打滚。

每年都一样,母亲扫完窑后,开始用父亲的旧报纸,我的废作业本糊墙,每每这

时会有邻家婶过来和母亲讨要一些报纸,杂志等类。因为父亲经常看报纸,杂志,小说,他把这些废杂志,报纸积累下来供母亲装潢。这时母亲总把大报纸给别人,自己用我们作业本,杂志。母亲细致地拼好每一张纸,那红红的对勾布满墙,赢来不少赞誉,当太阳落山时分,窑里彻底干净,整齐时,我们又帮母亲把整理好的东西搬回家。

村里大多数人家和我家一样,母亲说这叫扫尘,这一天打扫,可以把一年来所有的不愉快,晦气彻底清除。

现在想,“尘”与"陈"同音,扫尘即除陈,有除陈布新之意。

二十七,剃头

每年到了腊月二十七,父亲是村里最忙的人也是个大文人,不仅毛笔字写得好,还理的一手好发。

我们陕北这山旮旯里的人特有讲究“有钱没钱,不连毛过年",父亲在二十七这天理发已成惯例,开始我家没推剪,只有一把剃头刀,给上年纪的人准备,年轻人来总要自带推剪。这天来我家推头的人很多,母亲端岀瓜子,水果糖,花生,核桃等,四大五大等各位叔叔都卷棒旱烟,和大家唠着家常,说到起劲时,三大在大家的“挑唆"下不禁唱几句。

二十八,写对联

二十八这天我家比之前更热闹,那时候,大半个村子的春联都岀自于父亲之手。不管马年还是羊年,父亲脑子里都装满各种吉祥富足,有韵味的好春联,村里村外不管谁来到他的桌子前,他都笑脸相迎。

父亲写对子时,先裁纸,然后折叠成方格, 铺开,蘸一笔浓墨,笔走龙蛇,一挥而就。写好摊在地上晾干后,主人道谢收回。大家都喜欢父亲的春联,他的字好看有劲,父亲却说在村外,老高的毛笔无人能敌。

如果来的人太多或有的人家里忙这天没来,第二天来父亲决不推辞。

二十九,贴对联

我最喜欢父亲写的对联,到了年二十九上午,家家户户都贴春联,我喜欢挨家挨户去读。父亲喜欢叼着烟,审视各家门上贴的春联,满脸堆满自豪和满足的笑容。乡亲见了总是给父亲递上一支烟,端来一碗米酒,父亲也不客气地享用了,并坐下来和大伙一起拉拉话。乡邻间的情意淳朴,一支烟,一碗酒,一句暖心的话足矣。

父亲乐此不疲,一年又一年为村民写春联,在村民的赞美声里,收获着莫大的快乐,母亲认真地把写好的灶君之位的对子恭恭敬敬地贴在锅围上,我在全村转了一圈看对子回来总会有很多疑问,父亲都会一一解答,那次我回来问父亲为什么村里对子颜色不一样,有红的,有绿的,有黄的?父亲笑着说,这也有讲究的,“一年黄。二年绿,三年红”,一般家里有老人去世了,儿子或族人们在过年贴对联时 年纸用黄的,第二年用绿的,第三年才用红的,这是对亲人表达哀思的一种方式。

父亲还会教我们如何读写对联,记得那年我初三时,过年时父亲让我编对联,我绞尽脑汁编了一副蹩脚的对联,父亲赞不绝口, 竟然大笔一挥把它贴在了我家的门上,我当时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现在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

忙月尽

最忙的是大年三十,陕北话叫“月尽"。家乡有句“忙月尽儿,闲初一儿"。一大早男女老少忙得和陀螺一样。

祭祖上坟,是每年必不可少的活动。天还不亮母亲就起来开始忙碌,先炸糕节,油糕,油馍馍,油炸炸,油麻花,油丸子等。

这一炸没有两三个小时难以结束,又叫“炝三十”。我想这糕有高的意思。糕角即人们希望日子能节节高或高高兴兴,炸炸与扎扎同音,寓示好日子扎扎上劲吧。母亲总是把 炸出锅的放在一边,然后才让我们吃。父亲弄奠酒(一瓶冷水里放着米,面)又叫凉浆水,用纸钉打纸(上有铜钱印)、准备带我们上山祭祖。按原来讲究,女孩子不去,父亲说祭祖拜祖宗,是好传统,应该都去。我们吃点炸的,喝一碗豆腐烩酸菜就随父亲出发了。

三十上老坟,一户人家可派个代表即可,尽到孝心就好了,但父亲必须都去,有时一连跑三四个山头,四爷家五大有孝心,但不爱跑路,常常走在半道不走了,干脆在地上画个圆圈圈,对着老坟的方向跪下就把纸烧了,然后说些请老家亲们原谅之类的话,就回去给四爷爷交差去了。

到"皮裤裆"那山头上就是我们的老坟了,我们炸响鞭炮,摆好献的,按大小辈烧纸叩头,堂叔喊老家亲们寻钱来(冥币),父亲很严肃地指挥着我们按规矩做,四处鞭炮声不断,山上人影绰绰,青烟缭绕。

回到家母亲又在擀碗豆杂面,准备午餐,那擀得纸一样薄忽闪闪细杂面,浇上羊肉汤,吃得我们坐在炕栏上直喊走不动了,走不动了……母亲微笑着说:“歇一阵给咱糊灯笼,绑灯杆,各窑洞的灯往好准备",(那时候是 灯)我们一听高兴的蹦了岀去。

午饭后父亲打扫院子,又把水缸水填满,母亲又为我们准备晚餐,母亲说把年夜饭吃好吃饱,一年不饿。

夜幕降临,家里的所有灯点着了,随着夜色加浓,村子里的灯相继亮起来,站在院子家家户户围着灯笼杆转圈圈,仰望,山上人家灯火星星点点,近处火苗在跳动,很温馨,很有诗意。晚上一夜不能熄灭,大人说这样明年的生活每天明亮,这一夜大家都不睡,大人玩牌,喝酒,窑前屋后的小孩聚在一起捉迷藏,丢手帕,踢键子,滚铁环,玩洋火枪等,即使一夜不回家,大人也又管,母亲一般不岀去,她把刀斧擀面杖立在门后,说年这种怪物来了,看到这些东西会吓跑的,随后把饺子馅准备好便睡了。我们玩到半夜就散了,这时灯火依然亮着。

天麻麻亮,母亲叫我起来去放炮,首先在家里放一炮,"嗤嗤…咚”的一声响。震的三十六块窗户纸忽闪忽闪,这一炮叫开门炮,预示新的一年开始迈岀。然后妹妹把门打开,在院子里继续燃放,村子里炮声开始稀稀落落,一会噼噼啪啪,一声比一声响,一声比一声急,时而还有几声大炮如隆隆巨雷,响彻整个村子,在隆隆炮声中人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年。

闲初一

初一是母亲一年中最闲的一天。早上母亲睡不惯懒觉,早早起来,到院子里拾些柴回来,说这样可以财源滚滚,家里一年不缺钱花。然后开始和面,捏扁食,父亲擀皮。我和母亲包,母亲包扁食时故意把几个硬币包进肉馅内,看谁能吃岀来,小孩如果吃到就说明有福,大人吃出来说明一年能赚大钱。有时还专门包个实心面疙瘩和全肉馅的,说谁如果吃岀全用肉馅包的扁食,则意味着一年有吃禄,谁如果吃到实心的,就说明谁是老实疙瘩,没心眼,一年光岀力。大家吃到钱肉的直喊叫,吃到面疙瘩的暗叫苦,妹妹还小,为吃到个钱,肚撑的圆溜溜地,还要吃,每每这时母亲总偷偷地给扁食插一个硬币悄悄放在她碗里,当妹妹吃到高兴地放下碗直叫。

吃过饭后,村里人互相见面,也要拜年问好,这一天大家都任性吃、玩、没人责怪,处与天伦之乐之处。

正月十五

陕北元宵节的习俗,传统的陕北元宵节是灯的节日,火的节日,歌的节日,红火的节日,舞的节日。

正月十五闹元宵

有独特的庆祝方式,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都在红红火火的过节,男女老少举家都走上街头,欢欢喜喜闹元宵。庆祝之际有秧歌,陕北唢呐,陕北说书,腰鼓,二人台,秦腔,灯迷,河灯,骑毛驴,霸王鞭,烟火……这么多节目中大家最喜欢的就是烟火与转九曲了,

转九曲又称转灯,是在黄河流域流传着一种民俗文化活动。是正月里人人参与的一项活动,是陕北元宵节一个古老的习俗。“九曲"像个城廊又似迷宫,其回廓没有重复路径,有人把九曲称为“九曲黄河阵"。夜幕落下,三百六十盏油灯同时点亮,锣鼓唢呐齐奏,秧歌队打头进入九曲连环阵,俗话说“转九曲,消灾驱病,人活九十九"。因此,转九曲男女老少,个个不误。

元宵节要观灯,除了转九曲外,家家户户门前挂灯笼,不少人手里也提着灯笼,到处是灯的世界,灯的海洋,这些各式各样,新颖精巧,不光灯的种类多,而且上面写着唐宋诗、宋词,写着民间迷语,让人欣赏,让人猜玩。

吃元宵,不少地方还有新嫁女儿躲灯习俗,名曰躲灯,实则是为了女儿回家团聚,和家乡之人共度元宵佳节。

正月二十三

正月二十三闹焰火,又叫"跳火堆"。

中午吃过饭,半大子的我们 去山上砍柴,准备晚上打焰火。当时就近没有,就去较远的地方,太阳落山了,我们背着足多的柴回来了。

吃过晚饭,天色暗下来,每家每户都开始打焰火,事先我们早打听好谁家的柴多,然后大家都去那里跳火堆,那年我们姊妹们砍了不少柴,父亲把所有柴堆在硷畔上点起火,伙伴们闻讯赶来,火越烧越旺,把整个院子照的红彤彤的,有几个胆子大的小子们开始跳火堆了,他们先助跑一段距离,快到火堆边时,身子一跃就过去了。

大家连声叫好,突然一股焦毛味道直入鼻孔,原来他们的头发火燎了,正难为情地摸着头,挺有意思。

焰火下去时母亲让我们跳,嘴里说是“燎百病,燎干净,燎利身,燎得满年四季不害病"。母亲说这样可以祛除百病,让我们细致认真地做,焰火快要熄灭剩 一点火星,等我去逐户看完焰火回来时,母亲预先在火堆里烧好的馍馍分成几份,每人一份,母亲说吃了之后一年不生病。我们吃着这 一份年夜饭,多少有些不舍。

过去的这些年俗,虽然里面包含一些落后,甚至有点愚昧,但它更多的是穷人们在无力时的精神寄托,更多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的是善良的人们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一些年俗自然淡岀人们的生活,但对我却是永远的珍藏。

年腊月24撰写与靖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sttga.com/afhzp/1881.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241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