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不一样的年味

不一样的年味恭贺新禧

春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春节、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

编者按: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七年级的孩子们用自己稚嫩的笔记录年俗,感受年味,期待新的一年实现新梦想。

不一样的年味

保定师范附属学校七五班寇林溪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春节,是小孩子们的嘉年华,个个都是喜上眉梢、欢天喜地、手舞足蹈的。

走上街巷,目及之处张灯结彩,耳边响的是新年的贺曲。不分白天黑夜,到处都是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息。

生活在城市、乡村的你我他,大家的年味儿是一样的吗?

1月12日,我跟随爸爸到阜平县骆驼湾村采访,体验了不一样的年味——

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挂上了大红灯笼,贴上了对联、窗花。还没到年根儿,这里的年味就浓起来了。

过几天,村里就要举行年俗文化节,霸王鞭、扭秧歌、鸡毛掸子会、罗峪擎歌、下堡轿鼓等特色表演将依次登场,为这里的人们带来脱贫后的欢乐。

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顶风踏雪来到骆驼湾,向全国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动员令。7年里,骆驼湾化茧成蝶,旧貌换新颜。

如今,骆驼湾再也不是泥土路、土坯墙、漏雨房的旧模样,替而代之的是黛瓦黄墙、窗明几净的太行风情的新房。窗外寒风骤雪,屋内暖意洋洋。

这里的人们告别了贫穷,走上了小康。曾接待过习近平的唐宗秀奶奶家早就办好了年货,买了几十斤的猪肉,馋得我直流口水。听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还要在这里开办分会场,到时候可要记得观看哦!

清晨,晨曦初露。我顶着寒风,一路小跑到阜平县城的一个包子铺。老板娘热情招呼气喘吁吁的我坐下,端上一盘小菜。

趁着点餐的功夫,我顺口问了句:“阿姨,你们春节放假吗?我们都开始放寒假了呢!”老板娘笑眯眯地说:“我们放了假,像你这样有急事儿的,去哪吃饭呢?”

我感觉鼻子一酸。是呀,我们学生还有个寒假可以放松下,像老板娘这样坚守工作的还真有不少呢,有加班到深夜的医生护士、有顶风冒雪守护平安的警察叔叔,还有为学生批改作业的老师……他们的年味儿,肯定和我不太一样吧?

今天,在一位阿姨家里,我体验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美,还学习了一项新技能——打击谷磬。

方桌上,一个形如小鼓的新鲜玩意儿吸引了我的目光:“小鼓”上面是一圈花瓣形的缝隙,正中央是几个醒目的金色数字,旁边还有两只做工精巧的鼓槌。

好奇的我,小心翼翼拿起一只鼓槌,在“小鼓”上敲了一下,“叮——”鼓声绵长动听,令我拍案叫绝。阿姨说,这就是谷磬,谷磬被称为最年轻的古代乐器,因为它的声音空灵悠远,仿佛身处山谷,因此得名为谷磬。

谷磬老师上场了。只见她小拇指微翘,一如“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白袖微卷,柔情绰态,仪静体闲;丹唇微启,巧笑倩兮,端丽冠绝;轻敲侧击,余音袅袅,高山流水、清心悦耳,听得我如痴如醉,沉浸其中。

曲毕,我也跟着学起来。虽 次接触,仿佛早已相熟一般,不觉生疏。先是一个一个音,后是一串一串符,竟完成了一首《我和你》。后来,我们每人奏出一组音符,经老师修改、整合后,竟成了一首新曲,奏出来却也悦耳,我们无不为之惊喜,共同命名其为《遇见康桥》。

一张照片留影,一首新曲诞生,真是不虚此行。老师说,这是 的新年祝福。

春节里的一件件小事,汇成时间的溪流,潺潺流淌,滋润着我的心田。此时的你们,又有怎样的年味呢?

不一样的年味

——我在江南祝福你

七五班王锡琳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全家团聚的日子。往年我们都是在楼房里,一边吃年夜饭一边看春晚。这一年,我们在外公外婆家过年,体验了不一样的年味。

我发现后院里原本放满花盆的空地已经被收拾的一尘不染,连花盆都搬走了。我惊讶地问:“外公,这里怎么收拾的这么干净啊?”外公听后,笑着说:“因为你们在这过年,乡亲们想想给你们燃一堆篝火,你要帮忙吗?”听完这话,我兴奋地连忙小鸡啄米似的点头,又用飞一样的速度跑去找舅舅领任务。舅舅让我跟他去不远处的小山捡些用来引火的松果和松针。山路并不好走,路也有点远,我捡完松果和松枝后,身体已经微微出汗,也感到了一丝疲惫。舅舅说:”自己捡的松果和松针更容易点燃篝火。”我将信将疑,但疲惫感似乎少了一点,对晚上的篝火也有了更多的期盼。

好不容易等到夜幕降临,我们带着各种篝火的材料和烟花来到了那片空地。先用砖头围了一个圈,再点燃松针,然后把松果扔进火里,很快松果也着火了。在火堆里架上木柴,不一会,篝火就像有了生命力一样呼呼的发出了声音。果然,自己捡的松针和松果特别容易点燃篝火,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只见篝火在漫天繁星下熊熊燃烧,四溅的火星像是一个个小精灵,围着圈跳舞。奔腾的火焰像一条条火舌,舔着周围的空气,驱散了江南冬夜的寒冷,瞬间温暖了我们。腾空而起的焰火光彩夺目,时而像是一只凤凰冲破云霄,时而像是一层火红的薄暮四散开来,时而如同闪烁的夕阳照向大地的 一缕光,久久的凝结在空中。烟花载着我们幸福的欢笑与祝福冲上了天空。四周的邻居们,他们有的抱着孩子,有的拿着烟花,有的拿着柴火,甚至有的拿着年糕来烤。

人越来越多,大家你添一根柴火,我添一根,火越烧越旺,跳跃着的火光伴随着噼里啪啦的响声,小精灵们唱起了欢乐的歌声,就像是串串喜庆的鞭炮在凑热闹。火光映照在每一个人的脸上,孩子们围着篝火欢快的跳着,唱着;大人们谈论着今年的收获,明年的计划。大家都沸腾起来,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轻松幸福的笑容。火呼啦啦的往上冲,火星四溅,比天上的星星还亮,我们的心情却比火星更明亮更欢快。

很快,四周想起了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新年来了,年味更浓了。大家互相说着祝福的话,祝福着彼此。此时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比篝火的温度更暖,一堆小小的篝火把捡松针和松果的疲劳感早已忘在九霄云外。

这个不一样的年俗让我深深感动,不一样的年味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内心深处。

不一样的年味儿

——我在青岛过春节

七五班唐艺溪

春节是中华儿女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了,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欢度佳节。正如有王安石诗云:“千门万户瞳瞳日,早把新桃换旧苻。”

告别了年,眼前的年正在向我招手,我与爸爸妈妈一同坐车来到了青岛,要在这里度过一个不一样的春节!

我坐在车上,望着窗外的蓝天白云,一棵棵杨树飞快的从车窗前掠过。我的心中仿佛有一只活蹦乱跳的小兔子,这可是我 次去外面过年。

到了青岛,安顿好,我和爸爸妈妈迫不及待的来到了青岛最 的景点----栈桥,可能是冬季的缘故,游人并不多,远眺栈桥,可见栈桥似长虹卧波,回澜阁熠熠生辉。远处,一座白灯塔亭亭玉立。涨潮时,惊涛拍岸,激起簇簇雪白浪花,引来无数游人观看;潮退后,赭色岩礁和金色沙滩露出水面,海滩上满是和成群的海鸥嬉戏的游人。

青岛栈桥在落潮时,几万只海鸥成群,享受着游客的喂食。我和爸爸用面包屑喂海鸥,我用力地拿着面包屑扔向上空,一只只海鸥灵活的轮流抢着面包屑,妈妈忙着拍照,镜头里的海鸥们着实可爱。

我问爸爸:“怎么有这么多海鸥,而且不怕人?”爸爸告诉我:“每到冬季,大批海鸥从西伯利亚等地飞临青岛过冬避寒。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青岛市民就坚持开展“挽留海鸥”公益活动。几年来成群的海鸥也渐渐记住了青岛这个美丽的地方。现在青岛每年都有10余万只海鸥来此越冬。”

海鸥们在栈桥附近的沙滩上飞舞,它们拍打着翅膀灵巧地叼住被抛向空中的食物,如果人们不再去珍惜它们,在你不经意的瞬间,也许就不会再回来了……

我看着和海鸥一起嬉戏的友人,一边感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往年都是和家人在家吃吃喝喝,而今年我走了出去,体会到了人与大自然的共存的温暖。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更加爱惜自然,留住这些温暖。

别样的年味

——云南不一样的春节

七年级五班孙菲繁

不知不觉中,春节就要来临了。

在迎接春节的日子里,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开始了各种迎接新年的准备活动。不经意间,猛地抬头发现世界变了,从昨日的简单朴素变成了今日的炫丽与热闹;火红的灯笼跳上了高楼,在风中调皮的扭动着发福的身躯;还有那金灿灿的对联,也在进行着才华的比拼……

今年春节,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云南亲戚家,这也是我 次走出家门过新年,去感受不同的年味。

在云南,春节前家家户户都在蒸年糕,初到的这几天,我们每顿都在吃不同的年糕。别小看这小小的年糕,做起来可是有大大的学问啊。听当地人说,早在深秋时人们就要把蒸年糕用的松树柴火劈好备用,然后要选上等的糯米,放进大水缸里浸泡。浸泡时间长短要靠天气决定。然后是磨面,磨面可以用电动机磨和人工磨,这决定了年糕的口感,自己家吃的年糕都是靠人工磨的,虽然很累但是口感却是细腻绵软。 一步就是蒸了,要用好的蒸笼,把握好火候才能确保年糕整熟蒸透,才能有摆得上桌、拿得出手的好年糕。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年糕还有这么多学问。

这几天,我也跟着哥哥姐姐们一起做了年糕,体验了一把当地人的新年活动,虽然很累,做出来的样子也不敢恭维,但吃着自己亲手做的年糕还真是香啊!

在当地,除夕和正月初一拜年时,年糕必不可少。吃年糕不仅仅是云南人民对这种食物的喜爱,更是为了图个吉利,人们渴望在新的一年里,那些年糕上精美的图案、吉祥的文字都可以如愿,为他们带来福气和好的运气。

在北方过年久了,在南方过一次新年,还真是别样的年味体验啊!

不一样的年味

七五班刘子赫

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灿烂的烟花照亮了夜空,红红的春联在阳光下诉说着一片祥和与喜悦,远行的游子脸上写满回家的急切与兴奋……

家家户户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卫生,从里到外,从头到脚,都要以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

浓浓的年味里有家人团坐的幸福,有走亲访友的热闹,还有新春伊始的期待……

小时候,腊月二十几,鞭炮声便断断续续地响了起。奶奶买来红纸,为我倒上墨,我端坐在靠窗的书桌前,像模像样地写起了对联。每写一个字,奶奶都为我叫好。写好的对联晾在窗台上,暖暖的阳光透过玻璃照过来,红火而又热烈。

贴对联是我和哥哥的事。哥哥站在门框下,我踩在凳子上,在门框两侧涂好浆糊,定好位置,哥哥嚷着“高了,低了”,直到我贴到 位置,院子里响起我们嘻嘻哈哈的欢笑声。

除夕之夜,大人们张罗了一桌子丰盛的年夜饭,家人团坐,爷爷喝了两口酒,打开了话匣子,开始讲述我们家过去的故事。尽管故事听了许多遍,但连我们小孩也都安静下来,因为我们知道,爷爷是在这年味最浓的时刻,将家风的种子种到我们心里。爷爷红光满面,拿出红包,我们一个个磕头,领了红包,在欢声笑语中开始了守夜。

而今,这些景象都成为了暖暖的记忆。我们长大了,爷爷老了,爸爸更忙了,我们的生活更无忧无虑了,可是,年味却淡了。

儿时的鞭炮声已经消失了。尽管我知道这是环保的举措,但还是留恋鞭炮给儿时的年味带来的那份欢乐。

对联也不再提笔写了。放假之后仍是各种补课,不再有闲情逸致享受写春联的那份静谧与美好。哥哥已是成年人,不再和我一起配合着贴春联。每年的春联内容我们似乎没有认真读过一遍。难道真的只是我们太忙了,我们长大了吗?

除夕的年夜饭不再有爷爷兴致盎然的故事。他老了,不能喝酒,吃几个饺子,便歪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大人孩子每人一个手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了儿时的那种热闹与欢笑。“共庆新年笑语哗”的场面再难寻觅。

年味淡了,是我们生活提高的缘故,还是我们也在改变?我陷入了沉思……

不一样的年味

七年二班梁静雯

新年到了,放眼望去,一片红彤彤的喜悦:大街小巷上贴满了火红的窗花对联,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吉祥如意;圆滚滚的大红灯笼也在摇摇摆摆,舞动欢喜的身子,像要把满盈盈的笑意带给大家;人们的心情也如彩虹般多姿多彩,既有粉色的美好,也有蓝色的期待。

但在我心中,“红”才是真正的新年,真正说不出的喜悦。

踏上白雪皑皑的草地,坐进温暖舒适车里,欣赏“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美景,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外婆家。

一到外婆家,我便欢天喜地的去找兄弟姐妹们,与他们分享这一年中好的或不好的事。聊着聊着,我们来到了小河边,在阳光的照射下,河上的薄冰熠熠生辉,像钻石一样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大家屏住呼吸,静静地欣赏。这时,来了几个裹着大棉袄,正用被冻的通红的小手擦鼻涕的小男孩儿,他们蹦蹦跳跳地来到河边。其中一个捡起一块石头,使劲的扔向河面,只听“哐”的一声,好端端的河面硬是被他砸出了一个窟窿。剩下的小孩见了,纷纷效仿,也挑了几块大石头,你踢我揽地跑到冒着寒气的冰面上,一下下的往上面砸,“哐咚哐咚”,竟“奏”出了一章“新年交响曲”。许是因为天寒的缘故,让他们因一点儿动作就气喘吁吁,两眼放光。红彤彤的脸让人见了好笑,见了愉悦,让人喜滋滋的。

白昼正在谢幕,夜幕悄悄降临。“吃晚饭了!”爸爸的呼唤让我不禁想到了“Timefordinner”。是呀,既是“晚饭时间”,也是“新年时间”呢。围到大圆木桌上,年过七旬的外公外婆笑眯眯的看着一桌席的子孙,爬满皱纹的脸上满是温柔喜悦。舅舅舅妈端上热气腾腾的饭菜。白雾缓缓地升到空中,与冷冽的风、天上的繁星交织在一起,大家欢快的笑容也化作糖水,溶在美味的浓汤里,甜滋滋的。我凝视着,陶醉着,大脑自动记下了这美丽的瞬间。只听“咔嚓”一声,记忆定格,笑靥如花。

许多暗夜重叠,悄然形成黑夜。准备放烟花了。随着绚丽的金色火花在空中相会、碰撞,诞出浓浓的亲情,大人小孩也相继大笑,笑得如同绽开的白兰花,洋溢着深深的满足与喜悦。美丽无比的烟花徐徐升到空中,像仙女降临 ,带给我们美好的祝愿;大大小小的色彩围在她身边,一圈圈扩散、涟漪,像有谁在天空中投了一枚重磅炸弹一样;火红的光芒倒映在每个人的脸上。

但在这喜悦的时刻,灵敏的我却听到了一声咳嗽与女人低声的交谈,我微微转身,只见那位六甲老人驼着腰,颤抖的嘴唇时不时传来几声咳嗽声,而母亲则搀扶着她,忍不住抱怨道“妈,你是不是又没吃药,怎么老毛病又犯了?”虽是抱怨的话,但我也听出了母亲的忧愁与心疼。我望着那对母女,也知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外婆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再看看母亲,岁月的流逝也在她身上留下印迹,曾经的鲜花也在凋零,是啊,我在长大,母亲不也在慢慢变老?我看到闪着星星的眼眸中,是浓浓的亲情。

烟花很漂亮,但我此刻更懂得了感恩,懂得了生命变迁,时光轮回。

编辑:吴红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sttga.com/afhzp/2374.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241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