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曲艺」,你会想到什么?
“古老”“听不懂”“曲高和寡”“欣赏无能”……?
今天,川观妹想告诉大家,一直以来,四川曲艺与咱们四川人的生活其实是密不可分的。
蜀地历史久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汉代以来说唱艺术就在这方土壤中生根发芽,经过唐宋丰润,明清鼎盛,民国之后的兼收并蓄,发展传承到了今天,便成了四川曲艺的独特文化特质。
说唱逗趣,弹拨动情,清音悠扬,竹琴沧桑……四川曲艺,林林总总每到妙处,余味无穷,引人入胜。
年,四川省曲艺研究院用了一整年的时间完成了我省首部4K四川曲艺形象片——
《曲调》
就让它来告诉你,我们熟悉又陌生的「曲艺」到底是什么。
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是四川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20世纪30年代在成都、重庆相继成立清音歌曲演唱会或称改进会,以后遂以清音命名。四川清音渊源于明、清时的俗曲。四川清音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很盛行,以泸州、叙府(今宜宾)为中心,遍及城镇和乡村,拥有大量的听众。
年6月7日,四川省成都艺术剧院申报的“四川清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川扬琴
四川扬琴,四川省的地方传统曲艺说唱艺术代表性曲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成都、重庆、泸州、自贡等城市和地区。早期又称洋琴,后改为扬琴。约形成于清乾隆年间。至光绪时已有艺人多名,并分为南会、北会两派。
年6月7日,四川省曲艺团、成都艺术剧院、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申报的四川扬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川金钱板
金钱板,四川省的汉族传统曲艺品种。表演者左手执两块竹板,右手执一块竹板击节伴奏说唱故事。因其中两块竹板上嵌有古铜钱而得名。
四川竹琴
四川竹琴,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表演者手持渔鼓、简板说唱故事。原名“名琴”。因其伴奏的乐器是竹制的渔鼓筒,故又称“渔鼓道琴”、“道筒”。清末、民初即有现名。流行于四川地区。竹琴长3尺,直径2寸,一端用鱼皮或猪小肠蒙上。演员斜抱竹琴,用指尖拍击竹筒下端;另一手持两块竹制的筒板,板上端系有小铜铃,筒板相碰时铃响板响,音韵铿锵。唱腔分为中和调、扬琴调。
年6月7日,重庆市三峡曲艺团、四川省成都艺术剧院联合申报的“四川竹琴”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二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谐剧
四川谐剧,民国时期产生的一种新型曲艺品种。其特点是采用话剧手法,以博笑为手段,采用幽默风趣的四川方言,置严肃的主体于轻松活泼的笑料之中。一个演员、扮演一个角色(有时儿个角色)、表演一台戏、其他人物则通过演员的表演动作和神情,显示他们的存在,有些类似单口相声、独角戏和单簧,被誉称为"一人上场、满台生辉"。
四川连厢
四川连厢,演唱者手执法厢棍,配以简单的舞蹈动作说唱故事,一人唱、众人和,即清初民间流行的"霸王鞭",因其所持舞具为竹棍,故又称"钱棍"、"花棍"。
四川车灯
四川车灯,四川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中国西南各省。车灯的前身为民间流行的车车灯,又叫车幺妹。演唱时,由一二人或数人,两手各执“四页板”自打拍节,亦舞亦唱。并将原有车车灯唱腔整理成适于叙述故事、朴素明快的车灯调;帮腔衬句的调子,可根据唱词内容而灵活运用。车灯唱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可以加衬字嵌字,上下句都要押韵。
四川荷叶
四川荷叶,流行于四川省以及青海东部农业区的汉族曲艺曲种。是说书人在演唱长篇故事时,招徕听众,或做演唱休息时的垫场曲,内容和演唱形式讽刺、逗趣为主。打搅儿唱腔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板胡为辅。格律多以七字句为主,以方言押韵,曲调基本为“越弦”、“大莲花”的变调。
四川盘子
四川盘子,以两支竹筷敲击瓷盘击节而得名。作为一种汉族民间艺术,主要流行于川东。盘子多由打花鼓的艺人兼唱,演唱时无伴奏,自敲瓷盘击节。敲击方法有敲盘沿、点盘心、平敲、轮敲、急奏、慢夺、颤、滚、滑等。按不同旋律,敲出不同的高低急缓的音响。
「曲艺」是什么?
四川曲艺其实就是每天发生在你身边的故事,是市井文化、邻里之间,是民风民俗、风情幽默。一方水土、乡情乡音,都在曲艺中得到了巧妙诠释。
“在时间的轴线里
任何事物都在逐渐的变化
曲艺从民间的说唱形式
逐渐凝结成独具特色的艺术品
珍宝从来不会在时光的大浪淘沙中老去
它会被岁月镀金
愈发的光彩夺目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感受四川曲艺的魅力↓
来源:四川省曲艺研究院
编辑:马艳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