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节庆民族习俗,从而成为各民族对本民

在民族精神传承方面,当白族先祖历经千难万险从云南大理迁至湖南桑植落户后,在受压迫的环境中仍能保持乐观心态,创造出白族特色体育项目仗鼓舞并将白族文化融汇其中,以此教导白族后人无论何种境地都要不畏艰难、继续前行。尤其是在经历文革之后,桑植民家人重新开展对仗鼓舞民俗资料与项目资料的收集、整理、创新,以推进该项目的传承发展,使之一次次登上国家与国际舞台,这体现了白族人民百折不饶、勇往直前、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

从民族物质文化中可见:一,仗鼓舞者在着装上仍选用大理白族传统的服饰和发饰,并与大理白族保持友好沟通交流,这体现了白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自豪,并自觉传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艺术。二,从舞者选用改造后的“粑粑锤”作为仗鼓舞的道具,我们可以看出桑植民家人将生活与艺术的结合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桑植白族人民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与文化创造力。通过从行为、制度、精神、物质文化层面对桑植白族传统体育项目仗鼓舞展开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仗鼓舞是传承本民族文化、展现本民族精神、促进本民族群体凝聚力的重要载体,是白族兴旺发展的特殊动力,对增强桑植白族人的文化自信有重大意义。

卢元镇教授曾经指出:“今天当我们从文化学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时,我们的目光就必须在现实与历史中交换更替,在文化变迁中寻找其对各民族前进发展的意义。”据桑植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表明:截止年7月,桑植县共有 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省级5项,市级13项,县级20项。桑植白族仗鼓舞虽为外来民族创造的传统体育活动,但经多年的发展变迁,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形式,而成为桑植白族人民共同的文化记忆。

桑植白族传统体育活动是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积累、创造、提升而来的特色民族文化,映射着白族子民历代的生活痕迹,继承发扬白族人民的文化精神,是对白族历史文化的坚守与再现。仗鼓舞自它产生之日起,就一直被桑植人民热爱、继承和发展,在它绵延七百多年的传承历史中,它承载着厚重的民族历史与情感。从仗鼓舞的多人托举造型中,我们仿佛看到白族人民对抗恶霸时团结一致、共同抗争的身影;在跌宕起伏的仗鼓舞音乐中,仿佛感受到他们进行军事征战时的激烈场景。

从它的舞蹈道具上看,舞者手持粑粑锤起舞,仿佛具有春节气息的传统打糍粑时的欢乐场景氛围就在眼前,这便能勾起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先祖的缅怀;从仗鼓舞动作看,在民族群舞中,看到舞者将武术动作演绎得如此刚劲有力、英勇无比,仿佛看到白族先祖骁勇善战、不畏强敌的战争画面;虽然这些古代战争的历史画面在当地的文史资料中仍有迹可循,但在白族仗鼓舞的表演中对这种场面的呈现,更为直观、生动、栩栩如生。这一特征时刻提醒白族人勿忘本民族的历史、勿忘先祖的远征,以维系白族人民共有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家园。

赵峰教授发表的《民族精神与文化认同》一文认为:“所谓的认同,就是在人群内部的理智上形成共识、情感上产生共鸣并且有共同追求的意志,是自己群体的同区别于其他群体的异,从而将自己群体与他者群体区别开来的方式[1]。”而民族认同则是指民族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整体性认知而产生的归属感,它有助于推进该民族群体的凝聚力,促进民族社会团结、稳定与发展。不同的历史渊源,造就出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节庆、民族习俗、民族体育,从而成为各民族对本民族认同的鲜明标志。

在不同地域中的同一民族文化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内容与形式也会有所差异,宏观上就整个白族而言,桑植白族在服饰、语言、三月街、游神祭祀活动等方面与大理白族几乎保持一致,只是在细微方面有所差异。而仗鼓舞是由桑植白族人民创编并传承至今的,是云南白族、湖北白族所不具备的独特传统体育项目,但它的动作造型却与大理白族霸王鞭有许多相似之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sttga.com/afhzp/3141.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241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