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聚焦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
发展”主题,通过“四抓四强”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础工作,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与乡村振兴、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等工作深度融合,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了全市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的良好局面。
抓组织领导,强政治基础。安宁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工作作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一把手”工程来推动。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指挥长,其他分管领导为副指挥长,45个市直部门及9个街道为责任单位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分指挥部,各街道、市直各部门也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机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结合实际,制定印发了《安宁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方案》《安宁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十进”活动实施方案》《安宁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宣传工作方案》《安宁市推进民族团结示范市提质扩面工作方案》等文件,召开全市创建启动大会、工作推进会、业务培训会等10余场次,及时安排部署相关工作,形成了衔接紧密、特色鲜明、延伸到底、全面覆盖的工作体系。
抓宣传教育,强思想基础。积极发挥市级新闻媒体主阵地作用,在市内网络平台、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上开设创建专题宣传栏,大力宣传发生的巨大变化和民族团结先进事迹,做到广播有声音、电视有图像、网络有信息。在“魅力安宁”开设“民族团结”专栏,专题拍摄各街道、示范单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的特色亮点,每周宣传播放一期,现已完成6期。设立大型 性宣传牌10余块,制作宣传展板余个,印制《安宁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命名文件汇编》《安宁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典型案例汇编》《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指导手册》等宣传材料,发放宣传单、宣传画等余份,开展各类宣讲活动10余次。
抓科学发展,强民生基础。全市投入乡村振兴资金3.4亿元,实施项目76个,农村相对低收入群体住房质量提升改造户,惠及人,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打造了青龙峡风景区、金方街道新村社区、太平新城街道桥头村、移民搬迁和兴村等一批民族团结示范项目,建成了一批民族特色旅游村寨、一批民族特色美丽乡村。少数民族机动金从年的50万元,逐年递增至年万元,近三年来,全市共安排民族机动金万元,争取昆明市级民族专项资金万元,整合其他各类资金万元,用于少数民族村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文化发展等建设项目共36个,涉及村组33个,惠及少数民族群众户人。
抓文化弘扬,强交融基础。安宁市以世居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为主题建成梨园村彝族文化展览馆、赵庄彝族文化展览馆、桥头白族文化陈列室、册峨白族文化室和权甫苗族文化传习馆。截止目前,安宁市的民族文化展览馆有彝族主题2个、白族主题2个、苗族主题2个,世居少数民族覆盖率达75%。重点打造彝族镰钾舞、白族霸王鞭、苗族芦笙和密马龙苗族合唱团4个民族文化项目。每年安排万元支持全市范围内开展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彝族“火把节”,苗族“花山节”,太平新城街道“白族欢歌荟·情系三月街”成为安宁市民族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