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炎风暑雨芒种时,栽秧会上农桑忙。白族传统的栽秧会,是在春耕插秧时节为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其形式古朴,气氛活跃,劳动娱乐融为一体,成为大理一道独特的风景。
“秧旗”下跳霸王鞭
相传大理白族“栽秧会”始于唐南诏国时期,兴盛于明代,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年复一年的“栽秧会”堪称传统农耕文化的“活化石”,集中反映了白族人民农耕文化的发展过程。
背秧苗
开镰仪式之后,大理白族便为一年的稻香忙活开来。高三丈有余的“秧旗”将对风调雨顺最诚挚的祈盼送往晴空,各色彩绸沿着铜铃节节攀升,迎着田垄之间徐徐的清风招展。不必等到丰收之时,只此刻的斑斓,已是大理稻田中最艳丽的色彩。
插秧苗
背秧的阿奶、跳霸王鞭的阿姐,弹三弦的阿爷、抬“秧旗”的阿哥,身着白族盛装的栽秧队伍,簇拥着“秧旗”浩浩汤汤地涌向田间地头。
浩浩荡荡的插秧队伍
“秧官”令下“开秧门”,栽秧词聚万户心;唢呐金锣戏田间,栽秧调颂农耕兴。锣声或松或紧,栽秧的节奏便随着锣声调整。在“秧官”逗唱说笑之间,栽秧调更添欢腾,应和民间“田间栽秧越热闹越欢畅,栽秧调子唱得越动听,水稻的长势就会越好,年成就会大丰收”的说法。
齐插秧
“五月农事紧又紧,男女老少忙田头;唱起调子栽下秧,到时好收成。”调子声声激荡起水田上的涟漪,抚慰秧苗青葱中蕴藏的万粒秋收。
迎风飘荡的“秧旗”
在欢乐的歌舞中,白族人民将劳动的汗水化作了欢腾的村庄,化作了喜庆的节日,化作了斑斓多姿、源远流长的民族历史文化。
小贴士:
栽秧会是大理地区一种农耕文化特征浓郁的传统民俗活动,是一种传统稻作祭祀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群众性娱乐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是勤劳智慧的白族人民的独特创造,是白族农耕文化的杰出代表。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活动的真实性、传承性,大理市专门成立“栽秧会”保护工作领导组,每年栽秧会期间,选择白族人口较为集中、农业经济较为发达的代表性村落,由各级政府牵头,文化部门承办,组织举办“栽秧会”系列民俗文化活动,加大“栽秧会”保护力度,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
年6月,栽秧会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早安云南》清晨的 声问候,是专属你的“云南美”
指导: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
主办: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协办:各州市宣传部各州市文旅局
承办:云南网
监制:刘晓桐杨洪文
策划:锁华媛刘晓颖
统筹:杨之辉林云冬罗蓉婵何沐曹璐唐丽娜张碧玉郭凯
图片编辑:杨吉娟
本期文案:谭馨语
海报制作:陈洪涛
视频制作:谭馨语
图片:大理市文化和旅游局大理市融媒体中心
视频素材:大理市文化和旅游局大理市融媒体中心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