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号称“天下 雄关”,是中国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交汇点,这里有辽阔的戈壁,广袤无垠的沙漠,有厚重的文化。曾经有句谚语:“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这大概是对嘉峪关干旱少雨、风沙大的最真实的写照。
在这里有一种经历千万年风吹雨淋的风雨砺石,是由风沙作为动力吹琢、磨蚀而成的奇石。这种石头对平常人来说并不入眼,甚至被认为是丑石、废石。但是经过艺人一番鼓弄,便会点石成画,变成一幅幅精美的艺术品。这就是全国 的“风雨雕石艺画”。
那么啥叫风雨雕石艺画呢?简单的说就是以天然风雨砺石为原料,经过巧妙拼贴,自然成型,加以干草、干花、部分农作物枝叶、秸秆等东西,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精心加工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工艺美术画。这种工艺美术选料精致,构思精湛、制作精巧,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精华之一。风雨雕石艺画能形象地表达出西部奇石文化的内涵和西部传统文化的韵味。
从嘉峪关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人口居住环境来看,石艺画最早出现是在“嘉酒一带”(酒泉距离嘉峪关23公里)。年在今敦煌市古董滩以北就采集到属于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年在杨家桥乡鸣山村发现石器,年在玉门关马圈湾烽燧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陶罐和陶钵。风雨雕石艺画最早在“嘉酒一带”民间流传,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三十年代,但当时没有准确的名称。
小编的手机中有许多参加非遗活动时的照片,其中就有精美的风雨雕石艺画,手机内存满了也舍不得删掉。这些画中,有飘逸柔美的飞天仕女、神态迥异的人物群像、栩栩如生的动物百态……每一幅,都美到让人惊叹不已。
风雨雕石艺画虽然是将石头经过巧妙拼贴而成的,听似简单,但其制作工艺也是比较繁琐复杂的。首先要制作衬板,该石艺画一般需用5毫米厚度的木制板或压缩板作为画面衬底的材料,衬板需用细沙子粘贴覆盖成沙平面状或用绒布等布料粘贴覆面,以作为画面衬底的版面,一般为单色,也可根据图画背景需要适当上色。
其次是制作画面,需按事先设计好的图纸,使用一种经专业配制而成的粘胶,将部分材料粘贴、镶嵌固定在衬板上。第三步为选取材料,依据事先设计画面图纸选择材料,到本地戈壁滩上寻找、捡拾风砾石,这种风砺石历经上万年风吹日晒和雨淋,质地坚硬、形状各异、五颜六色,然后进行制作,手工完成石艺画。这样制作的风雨雕石艺画立体感强、朴素逼真,具有标新立异的奇 果。
,对已经完成的风雨雕石艺画进行装裱。装裱所用的粘结剂无毒无害、无污染。此种石艺画根据设计规格,装裱材质也会各不相同,以满足不同欣赏者的需求。石艺画可以长期利用保存,不会掉色,粘结不会轻易脱落。
非遗传承人展播
霸王鞭之冯水英
冯水英,女,汉族,出生于年,舟曲县城关镇三眼村人。从小喜爱并积极参与民间霸王鞭的表演,其技艺娴熟,深受观众的喜欢。年被舟曲县文学艺术节联合会、舟曲县文化馆授予“县级名艺人”荣誉称号。现为甘南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霸王鞭的州级代表性传承人。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