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吃什么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10626/9110898.html
白族同胞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形成完美的歌舞基因。
据史料记载,早在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白族先民之一的滇僰已将歌、舞、乐三者融为一体。而,通过考古发现,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青铜器之纹饰中就已存在铜鼓舞、芦笙舞、羽舞、鹭舞、盘舞、盾牌舞等舞蹈动作。
时至今日,白族仍旧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小至家庭狂欢,大致尊庙祭祀,他们似乎都没忘记给予歌舞尊重。截止目前,流传在白族山区的各种原始舞蹈种类还有鸟兽类舞蹈、踏歌舞、巫舞、踩牛舞。其中鸟兽类舞蹈是无歌相伴的纯舞蹈,流行于怒江勒墨白族青年妇女中。人数不等,以步伐为节奏,以双手和身段的变化描述模仿鸟兽牲畜动作及人们采集、劳动行为。
洱源西山对纯舞蹈有个专有名词叫“力格高”,老少皆喜,尤为少男少女热爱。表现内容与勒墨白族农事生产内容相同。舞蹈动作达16种。为一步插、二步插、互插、互旋转、四梅花、四相迎、五子登科、狮子纺麻、鸡反毛、老鹰展翅、前后跳、单双脚跳、快纵、搓衣洗线、羊羔吃奶、马踢脚等。
南诏、大理国白族先民开始大量吸收汉文化,中原汉人舞蹈品种输入白族地区者不少,唐宋以来大致有:耍马舞、耍狮、耍龙舞、耍麒麟舞、耍鹤舞、渔樵耕读舞、霸王鞭舞、“鹿鹤同春舞”、八角鼓舞和兵器舞等等。
新中国建立后,文艺团体整理加工编制出手巾舞、绕三灵舞、霸王鞭舞等,以在舞台演出。这就包括被世人传颂,由杨丽萍老师演绎的“孔雀舞”。
另外,白族当代舞蹈家除有杨丽萍老师以外,还有喻良其、杨士景等多位舞蹈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