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县是河南省平顶山市下辖的一个县,总面积平方公里。叶县古称昆阳,她的文明史可上溯到石器时代。叶县古为豫州地,周为应侯国,春秋时期属楚,至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
孔子、黄庭坚、李白等诸多历史文化名人,或为官于此,或游历于此,留下了广为传颂的不朽佳话和历久弥香的精美诗篇。
叶县县城是“河南十大古城”之一,励精图治的故事,清正廉洁的箴言,镌刻于古老县衙的青瓦与碑石,奔流的澧河倒映出绚烂的民俗,也滋养着滔滔文脉,绵延不绝。
历史
在河南叶县广袤的土地上,流传着一个关于“叶公好龙”的故事。叶公,因酷爱飞龙,房屋及酒器上皆是有龙的图案。然而在见到天上的真龙时,叶公却惊恐不已,仓皇逃跑。这便是人们熟悉的寓言故事叶公好龙。
鲜为人知的是叶公确有其人,他生活在春秋时期。历史上真实的叶公并非空谈理论、不切实际,而是一位励精图治、勤政爱民的好官吏,他的封地就在今天的河南省叶县。
叶县地处中原腹地,境内绵延的楚长城遗址以及多座兼具屯兵防御功能的古寨,都印证着叶县昔日重要的战略地位。
春秋初期,楚国在这里建立叶邑,将其作为与中原割据立疆的军事要塞。为确保叶邑长治久安,周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年,楚昭王在楚国贵族阶层中,选择了一位久经军事历练的后起之秀沈诸梁作为镇守叶邑的封疆大吏,因受封地叫“叶邑”,沈诸梁便被称为了“叶公”。
那时楚国连年征战,无力北向征伐。叶邑虽地处楚国北部,却维持了一段和平安定的局面。
叶公沈诸梁决定采取养兵息民、增强国力的策略,其中重要的举措便是兴修水利、发展农业。
沈诸梁在叶邑镇守期间体恤百姓、事必躬亲,却被后世演义成“叶公好龙”的浮夸形象,其原因已难以探究。真实的叶公在叶邑备受百姓爱戴,政绩斐然,声震列国。
如今,叶县龙泉乡寨底村仍保留着一处古代水利工程的遗迹,这正是叶公带领民众修筑而成,被后世称为“叶陂”。其建造时间比都江堰还要早二百多年。整个工程因势利导,既可以蓄水排涝,又可以引水灌溉,为当地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叶公的治理下,叶邑呈现出政通人和、崇礼尚德的社会氛围。在此期间,叶公还留下了一段“问政孔子”的历史佳话。
周敬王31年,公元前年,周游列国的孔子慕名前来拜访叶公。叶公问及孔子要如何施政,孔子回答说:“近者悦,远者来。”意思是说要使身边的人心悦诚服,让远处的人乐于投奔。成语“近悦远来”正是由此而来。
与此同时,叶公还创建了一支军纪严明、作战英勇的部队。当楚国遭遇叛乱时,叶公率兵平叛,使楚国转危为安。
叶公终老叶地之后,其后裔为纪念祖上之德与祖居之地,一部分人改沈姓为“叶”,形成了庞大的叶姓家族。
为传承叶公勤政爱民、崇文重教的精神,后人修建了叶公陵园,成为海内外叶氏后裔祭拜先祖的精神家园。
千百年来,叶公的故事广为流传,叶氏宗亲们尊叶公为初祖,奉叶县为祖地,叶县人感念先贤的恩泽,也守护着这份血脉的温情。
考古
年,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澧水南岸的一处古墓展开抢救性发掘工作,出土了余件文物,其中广受世人瞩目的便是这套大型青铜编钟。
叶县出土的这套编钟共分为5组,包括一组纽钟、两组甬钟、两组编镈共37件,规模仅次于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
随后专家对这套编钟进行了测音工作,结果令人十分震惊。叶县这座古墓出土的文物,包括这套编钟在内,有超过件文物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这引发了考古专家对于墓主人身份的种种猜想。
在清理文物的过程中,专家们在多见铜戈上发现了“许公”的铭文,由此判定这座古墓的主人是春秋时期许国国君许灵公。
这套编钟也因此被称为许公宁墓编钟,其年代比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要早一百余年之久,是目前已出土的春秋大型组合编钟群中极具代表性的组合。
这套编钟同时出现了两种形式的编镈。一组为两侧带扉棱,前后带中脊呈“四翼形”的有脊编镈,另一组则是无脊编镈。
无脊镈钟的风格与中原地区的同类出土文物有众多相似之处,而有脊编镈则呈现出浓郁的楚风雅韵。这样兼具两种风格的特征,与许多特殊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许国国都原本位于今天的河南许昌地区,春秋时期在各国争霸的过程中,为躲避战祸,许国先后六次举国迁徙。周简王十年,公元前年,许灵公将许国迁至叶邑,成为楚国的属国。
当时的叶邑是南北文化交流的枢纽,从中原迁徙至此的许国,同时受到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影响,两种文化的相互渗透也体现在了许公宁墓编钟上。
不同地域文化的相互融合体现在了这件青铜鼎上。这件圆鼎束腰鼓腹,鼎身的主体纹饰是垂鳞纹与蟠螭纹,韵律感极强,两个鼎耳宛若飞翼,六个龙形兽伏于鼎口。这件青铜鼎一改中原凝重威严的风格,呈现出楚文化细腻柔美的雅雅风韵。
作为我国古代大型组合编钟发展的里程碑,许公宁墓编钟鸣奏着文化融合的浪漫华章,成为古老华夏礼乐文明的辉煌缩影。
文物
碧瓦朱檐,飞阁流丹。这座规模宏大的古建筑是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明代叶县县衙,这是我国现存的 一座明代县衙。更令人称奇的是,一般县衙通常为七品的规格,但叶县的县衙却是一座极为罕见的五品县衙。
叶县县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年。当时的叶县县域广大,作为南北交通往来的要道,经济繁荣富庶,每年上缴的赋税多达10万石以上。因此在这里任职的官员为五品县令,叶县县衙也成为一座五品县衙。
在大堂前的甬道上矗立着一座石碑,石碑正面书有“公生明”三个大字,意为公正便能明察事理。碑阴上刻印着北宋书法家黄庭坚手书的《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意思是说你的俸禄都是百姓的血汗,底层的百姓容易欺凌,但上天却难以欺瞒。
这块戒石碑一直是朝廷警示地方官员秉公办案的一种手段,碑文的书写者黄庭坚,更是与叶县有着深切的渊源。
北宋时期,黄庭坚曾任职叶县县尉。他任职期间,居官有守、体恤民情,百姓安居乐业。
从沈诸梁到黄庭坚,叶县历代官宦传承着他们勤政爱民、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明代,人们修建叶县县衙时,也把这种精神体现在了其建筑特色上。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座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20世纪90年代,叶县邀请多位古建修复专家对叶县县衙展开了大规模的修复工作。
如今叶县县衙已成为博物馆,清代叶县、知县欧阳霖创刻的黄庭坚手书《幽兰赋》碑,以及许公宁墓编钟等众多珍贵文物都在这里陈列,成为展示叶县悠久历史底蕴的一个窗口。
民俗
千年时光的浸润中,叶县诞生了多姿多彩的民俗艺术。其中极具代表的是同时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霸王鞭与二簧戏。
清康熙年间,浙江人娄一均在叶县担任知县,娄一均的弟弟特别喜欢戏曲,便召集了一批来自湖北的艺人登台表演,南方的民间戏曲、汉调随之传入。
经过长期的艺术加工,叶县的民间艺人用河南方言演唱汉调,同时吸收昆曲及当地民间音乐的曲调,逐步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剧种二簧戏,其唱腔淳朴高亢,极具乡土气息,表演则讲究细腻传神,素有“粗越调细二簧”之称。
董寨村是叶县霸王鞭最兴盛的地方,丰收时节,叶县董寨村的村民们常会挥杆起舞,庆贺丰收。
伴随舞步跃动,鞭上的铜钱发出清脆的响声,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在叶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叶县成立了一支霸王鞭表演队,还邀请叶县文化馆的编舞老师设计新的舞蹈动作,将霸王别姬与现代舞相互融合。
霸王鞭表演队多次在当地举办的民俗活动中亮相,呈现出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受到了许多年轻观众的喜爱。
从承袭传统的回眸到勇于创新的眺望,叶县的每一项民俗都凝结着一代代民间艺人对传统艺术的坚守,也成为叶县恢弘画卷中一抹浓烈的色彩。
治水
叶县境内河流纵横交错,发达的水系滋养出千里沃野,然而流经叶县的澧河属于淮河水系,历史上曾数次遭受水灾。
年,燕山水库枢纽工程被列入国家19项治淮骨干工程。经过勘测,设计人员把燕山水库的主体大坝选定在叶县境内。
年,燕山水库主体工程启动建设,如何确保大坝坝体坚实稳固, 限度地抵御洪水侵袭,成为水库建设工作的关键一环。工作人员在前期勘测调研中,发现了这座横卧于澧河之上的古桥。
澧河石桥建于明代,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整座石桥共有31个孔,每孔都由多块数吨重的石条铺就而成,每个桥墩之上都雕刻有螭首、螭尾。
螭首逆水排列,除了增加桥的美观之外,更重要的是起分水作用,可以有效减少洪水带来的冲击力。
燕山水库的建设者们感叹于澧河石桥高超的建造技艺,也从中汲取了古人的水利智慧,创新出多项专利技术。
燕山水库在我国水库建设史上 次采用联锁式混凝土预制块大坝护坡技术,这样的设计使大坝更为坚固,以此为灵感设计的这座雕塑已成为雁山湖水利风景区的标志性建筑。
长度超过米的大坝绵长雄伟,宛若铜墙铁壁,确保了燕山水库的抗洪能力,澧河水患从此得到了控制,燕山水库也成为我国淮河流域的重要枢纽。
饱经岁月风霜的澧河石桥镌刻着古人对水利的探索与智慧。相隔数百年时空,燕山水库烟波浩渺、澄澈明净、蓝天碧水、平畴万顷,交织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传承
金秋十月叶县迎来了收获的季节,这也是每年叶姓族人相聚的时刻。这种由36人共同表演的舞蹈叫做六佾舞,它是叶县宗亲会上的一个重要仪式。这种节奏舒缓、动作庄严的舞蹈,是中国古代规格很高的祭祀舞蹈。人们用这样的方式缅怀先祖,追思圣贤。
这些年为了传承家风、延续文脉,叶县每隔几年就会举办世界叶氏联谊大会,对于叶县人来说,这是一场凝聚血脉的盛会,也是向世界展示家乡魅力的重要平台。
当气势恢宏的钟乐再次回响,乐音涤荡。走过千年的古老文明依然灿烂,叶县如中原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星辰汇聚着世人的目光,绘就一幅荡气回肠的时代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