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台,很多人都知道海阳大秧歌,然而对于她的渊源、发展及其内涵,却都知之不多。其实,海阳大秧歌的真正渊源是人们日常的劳作,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打夯的号子、稍公的号子等。因常用领唱形式,且号子特点鲜明,亦称“秧号子”。
明洪熙元年(年),大嵩卫指挥使司乐舞生闻韶,为指挥兼镇抚赵通欢庆“五世同堂”,综合汉、宋、元等朝流行的龙、狮、傀儡、社少、村田乐等舞蹈动作,吸收雅乐中帗、羽、人、皇、干、旄六小舞的舞姿,结合当地民间乐舞特点,编排出秧歌舞。于悬御赐“七叶衍祥”金匾之日,正式演出。自此,秧歌兴起。
秧歌舞以其豪放、活泼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吸引着广大群众,深受人们的喜爱,故迅速传入民间。清朝中叶,广为流传,拜师学艺之风,遍及全县。
海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海阳大秧歌除保持其传统形式外,又充实了新内容、新形式,赋予了新的内涵。县青救会干事姜良忱,将霸王鞭演变为打花棍;教师徐晓东,把闺秀舞扇改成彩扇舞;剧作家虞棘,吸收海阳秧歌的精华,创编秧歌剧《改邪归正》;教师隋易夫,排练了秧歌舞《送公粮》、《光荣花》、《献花篮》、《民兵舞刀》,深受群众欢迎。
年,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指引下,烟台专区艺术馆、海阳县文化馆及秧歌艺人颜明玉、王法等,对海阳秧歌进行挖掘、加工,把这一民间艺术提高了一大步。同年,海阳秧歌队参加山东省跃进歌舞汇演,被誉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自此,正式命名为海阳大秧歌。同年晋京汇演,不仅名列前茅,而且引起了文艺界瞩目。嗣后,中央歌舞团、总政歌舞团、山东省歌舞团等单位,相继派人来本县挖掘、整理,使其更加丰富,更具特色。
海阳大秧歌无固定程式和演唱脚本,大都即兴发挥,或依靠老艺人言传身教,代代相传。随着时代的发展,后受不同艺术的启迪和影响,吸收了民间武术的英武功架与戏剧的表演技艺,使海阳大秧歌的角色、舞姿、演唱,更加丰富、优美。
因受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的影响,海阳大秧歌形成了大架、小架两个流派。大架多仿武术英姿,雄勇、大方。其他角色的舞姿,则文雅飘逸,仅以打击乐器伴奏;小架则舞姿少拳术功架,动作小巧利落,风格粗犷简约,以打击、管弦乐器伴奏。
海阳大秧歌的阵容,由执事、乐队、舞队三部分组成。顺序是:三眼枪—彩旗—乐大夫—花鼓—村叟、家妇—渔翁、樵夫—相公、闺秀—货郎、翠花—锢漏匠、王大娘—丑婆、傻小—霸王鞭等。进村时,舞队行至对方村头,鸣三眼枪三响,示礼报信,该村会首率秧歌队或村民击乐相迎。乐大夫指挥乐队、演员,由慢到快热烈欢舞,行“三出三进”礼,每番趋步向前,双手托伞,躬身行礼,然后率队进村。串街时,仪仗前导,鼓乐交响,演员边舞边行。以两路纵队为基本队形,节奏时快时慢,队形不断变换,多采用“串剪子股”、“双龙摆尾”等套路。耍大场时,舞队进入广场,以“慢走阵”舞圆场。鼓乐和精彩节目居中,如众星捧月,各显身手,欢快扭舞。以“快走阵”紧张扭舞,或单队或双队或多队,连续跑出巧妙变换、多姿多式的阵势。
旧时,除上述程序外,秧歌队若遇松门、牌坊、神驾、寺庙、祠堂,均须行三拜九叩礼。两台秧歌相逢时,要尽情斗舞,依礼互拜。
海阳大秧歌阵势巧妙,变换多样,主要有龙摆尾、二龙吐须、四门斗、剪子股、竹篮开花、八卦斗、八门斗、牡丹花开斗、勾心斗、彩云遮月斗等等,再配以由打击乐、牌曲、唱腔三部分组成铿锵乐曲,令人如服盛宴,流连忘返。(李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