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山趣

年,巴林王按照清廷的意思,将查干沐沦河以西的乌里雅苏台川“报效”朝廷“移民实边”,这便有了林西县。“乌里雅苏台”汉意是“有杨树的地方”,看来是没有大片平坦的草原。事实也是如此,林西是北高南低的丘陵区,多山,这些山都很平常,但有不少山有着故事。幼时常听大人讲起,现在品味一下颇有些意趣。

三炮定林西的“西山”

离林西城西二里,有两个并肩而立的小山头,无名,人们直呼为西山。我小的时候,山脚下是大片的榆林,山腰是漫山的山杏树。每到春天,榆钱绿了,杏花开了,就如巨大的绿绒毯托着一片云霞,引得人们不由不去玩玩。听老人说,林西建县之初,西门外是兵营,西山就是杂草丛生的荒山,无榆树也无杏花,很少有人去。但就是这不起眼的小山包,却为保卫林西城立了大功。

西山公园

清末,清王朝“移民实边”,巴林王报效了旗西部乌里雅苏台川的土地,光绪三十三年(年)开办巴林垦务,光绪三十四年(年)建县,因位于巴林右旗西境,先称“巴西”,后定“林西”。所谓“移民”,就是招关内汉人来开垦种田,而“实边”就是屯兵驻防。后来的事实证明,屯兵是对的。

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清廷垮台,民国成立。北疆一些叛乱分子在沙俄帝国主义支持下在外蒙库伦(乌兰巴托)乘机宣布“独立”。沙俄公然支持和指挥外蒙“库伦军”南犯,妄图用武力侵占内蒙古。进攻锡盟和昭盟的是巴布扎布带领的中路库伦军,遭到了驻守林西的毅军迎头痛击。从年到年库伦军先后四次进犯,均被击败。年秋,巴布扎布在溃退中突然折回,孤注一掷,妄图取道林西、承德,直攻北京。

西山

驻防林西的毅军统领米振标命一个姓石的管带率两营兵前往查干沐沦河阻击,不想在化石山(雅玛吐山)遭敌偷袭,全军覆没,库伦军直逼林西城。巴布扎布在林西城的东山上架起大炮轰城,林西城岌岌可危。驻守林西城的大部军队和火炮都随副统领在外作战,只有一尊炮没被带走,架到了西山上,但没瞄准手。米振标悬赏:“有能开炮击敌者,升连长”。危急时刻,一个叫许克武的闲员应召上了西山炮台, 炮试炮找目标,第二炮便在巴部兵群中炸响,并炸倒了军旗,巴部正乱中,第三炮打来,将巴部的一门大炮打炸,而且将站在炮边的巴布扎布炸死。

西山公园摄影:李稳学

主帅身亡,库伦军大乱,慌乱后撤,毅军开城追击,林西小城之危遂解。后来便有了“三炮定林西”的说法。

细石器文化遗址“锅撑子山”

林西城西南6公里,有山名锅撑子山。此山由三个山头组成,恰似支锅架火的撑子而得名。也许是山形独特吧,有很多神奇的传说。

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从前这里水草丰美,牛羊肥壮,常遭外族侵扰,这里的人们便在山上修了烽火台,发现入侵者便点烟火为号,各部落见信号后集合起来围歼入侵之敌。后来,入侵者化妆成商人混上山顶,将看守烽火台的人杀死,拆掉烽火台,再次闯入村寨抢掠。一个叫小依环的蒙古族小姑娘乘入侵者不备,带自家的锅撑子跑上山顶,拢火发了信号,其他部落便赶来围歼了入侵者。人们忘不了小姑娘带的锅撑子,便把那山称为锅撑子山。

锅撑子山摄影:温景滨

锅撑子在过去游牧的蒙古族人的生活中是很被敬重的。有朋友说,四十年前他在靠近锡盟的地方结识了一个蒙古族小伙子,小伙子说他的祖辈就生活在锅撑子山下,每年都举行盛大的祭“天灶”仪式,“天灶”就是指锅撑子山,把祭火、祭山、祭敖包都结合在了一起,他的爷爷就是有威望的主持祭祀的人。清末,这里被放垦,年当地牧人与就要弃庙而走的喇嘛们自发举行了 一次祭锅撑子山活动,便相继迁走了。但他们对“天灶”锅撑子山相当留恋,每年都会结伴回来祭典。后来,由于外蒙古库伦军入侵,蒙古人不能再结伙行动,怕引起军方误会,祭锅撑子山的活动便再也不见了。

其实,锅撑子山在汉族人心中也相当受敬重。那独特的三山支起的锅撑子造型,象征着“民以食为天”的农耕文化,使人不由产生一种亲切感。更主要的,是它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个巨大的锅撑子,还真养育了人类的先祖。

锅撑子山摄影:李稳学

据考古专家考证,这里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细石器文化遗址,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锅撑子山的西坡和北坡的10平方公里内,分布着8处遗址,出土有大型石器石磨盘、石耜等,中小型的有双孔石刀、石斧、石环等,还有大量的陶片发现。专家们认为,根据出土的石耜、石磨、石刀等农耕用具推知,当时锅撑子山已有谷物种植,原始农业已经出现。因此,这里被定为“锅撑子山细石器文化遗址”。

由于锅撑子山独特的造型和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它已经成为林西县的标志,被用在很多重要图书的封面或被用作商标。

鬼斧神工“半拉山”

西拉沐沦河入林西界,流经下场乡,在河的北岸,有一座山,东面有坡,而西面却是石壁高耸,悬崖陡峭,恰似刀切斧劈一般,就如一座山被砍掉了一半,因此被称为“半拉山”。

半拉山摄影:温景滨

那么这山为什么是半拉的呢?传说很早以前这座山是个“馒头山”,但生活在山周围的人们根本见不到馒头,穷得连粥都喝不上。忽一日,有人做了个梦,一个白胡子老头说,这馒头山里藏着无数的元宝,只要打开这座山,人们就可以不愁吃穿,过上富日子。可是什么时候能打开,怎么才能打开,没人知道。为了寻找山里的元宝,人们便开始挖山,挖了一代又一代。这事让天帝知道了,他派雷公下界,一个巨雷,将山劈开了,顷刻之间,馒头山只剩下一半,成了半拉山。然而,大山裸露出来的,并不是元宝,只是岩石。人们好失望,但也明白了,要想获得财富,要认真劳作,世上并没宝藏等着你。

半拉山

雷劈那是不可能的,科学人员讲,这是三亿年前燕山晚期岩浆活动,地壳断裂而形成的。

皇脉十足的“龙头山”

在林西县东北部九连庄村和巴林右旗交界处,查干沐沦河的西岸,有一座山,山上有岩脊横亘东西,岩壁峭立,狼牙锯齿,如一条巨龙爬山而过,到东面河边,岩石更是狰狞,犹如张开大口的龙头,此山便被称为龙头山。

可惜的是,这条巨龙到山背的正顶处出现了一个数丈宽的大豁口,被拦腰截为了二段,这是怎么回事?据传说,这座山真是和龙有关。从前这里的人就听到过龙叫,每年二月二还能看到龙睁眼,说是像两条光柱,直射查干沐沦河对岸的凤凰山。这条龙每天都在往对岸移动着,等到睁完七七四十九次眼,龙就过河了,只要和东岸的凤凰山连在一起,便会出一代真龙天子。就这样,龙睁眼的次数越来越多,龙头山和凤凰山也越来越近,民间说,真龙天子很快就要出现了。这传闻被地方官听到了,要出天子?这如何得了?便立即上报朝廷。当时的皇帝是康熙玄烨,看了奏折便吓了一跳,又要出真龙天子?那我往哪里去?便派大臣带人前来此山察看。

大臣到来一看,此山果如真龙一般,金角矗立,银鳞遍体,栩栩如生,不觉大惊,便按风水先生的指点,要“穿眼断髓”。于是,那大臣便强捉当地石工铁匠,生火打钻,放火烧山,拔“毛”去“角”,断龙之“脊背”。但是,白天凿完了,夜里又长出来,第二天完好如初,众人无不惊奇,那大臣更是惶恐,莫不是真要改朝换代了?他睡不着,夜间在山中闲走,忽听山中有说笑声,一个声音笑道:“像他们这样凿法,一百年咱也不怕,怕就怕明天晌午从这过的那头黑驴屙的粪和黑狗血,如用黑驴粪一熏,再用黑狗血沾了钻头,咱就再也长不成了。”大臣一听,急命人杀黑狗沾了所有钻头,第二天中午果有黑驴走来并屙下粪便,大臣便命人收集到山脊处焚烧。那山脊果然被烧酥裂,龙脉便被凿断了,从此成了现在的样子。

年“文革”初,学校停课,我们到九峰灌渠劳动,住在龙头山附近的村子,听说不远处有个“公主坟”,便和几个同学偷偷跑去看。那是在一个三面环山的山洼中,有一处院落,门前有一幢石碑,院内有几间空瓦房,后院有一圆型的墓,别无他物。当时只知是一位清代公主的坟,并不知是谁,但觉那里风水 好,从山坡下面根本看不到山洼中的这座建筑,但站在这座陵前却望得见对面的龙头山和周围的一片河川。后来才知道,这个“公主坟”的主人是固伦淑慧公主,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五女,康熙帝的姑姑。她死后葬于此,康熙十分悲伤,三诔祭文,看来这儿还是有皇家之脉的。

血泪斑斑“天朝山”

在林西县东北部的兴隆庄乡九连庄村西,有天朝山。此山西临巴尔汰川谷,东和南直控查干沐沦川谷,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可以说是军事上扼守三川的 制高点。

日本法西斯侵华期间,日军为防北方的苏联,便在天朝山大修军事工事。据有关资料记载,年春,一排日本侵略军开到九连庄,赶走了村民,随后用卡车运来多从锦州抓来的劳工,其中有朝鲜人。日军在天朝山四周拉了三道铁丝网,让这些劳工白天上山打山洞、修军事工事,晚上押回村子。施工期间为防泄密,日军对靠近天朝山的中国人施行了惨绝人寰的屠杀。

年7月,日军天朝山军事工程完成七个山洞后,把大部分劳工押到边墙梁继续修工事,留下30多人搞装修。8月,工事完成装修后封闭,日军撤走,30多劳工却不见了踪影,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给当地人留下了一个谜团。

直到上世纪60年代后期,湖南一位姓宗的退伍军人给九连庄大队来了一封信,事情才有了线索,原来,那些民工全被日军杀害了。那人在信中说,他就是当年劳工中的一员,完工那天,日军说晚上要“犒劳”劳工。傍晚,给日军做饭的一个朝鲜伙夫懂日语,和姓宗的劳工关系不错,悄悄告诉他,日本人说今天晚上要打发这些劳工“上路”,估计没好事,让他小心,并偷了两双胶鞋给他。宗乘日军不备,把一双胶鞋绑在膝盖上,一双套在手上,乘夜色爬出了铁丝网逃跑了,后来参加了解放军。而余下的那些劳工他认为是被日军杀害了。

血染青山。无语的天朝山目睹了侵略者的残暴,也看到了受奴役者的无助,它用收留的白骨向世人证明了日寇血淋淋的罪行。

扬眉吐气“石匠山”

在林西县东北部兴隆庄乡九连庄村以西十里处,有山名石匠山。这里山高林密,崖陡路窄,在几十年前的战乱时代, 是绿林汉子们的好去处。果然,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此真集聚了一伙自发抗日的民间武装,报号“北霸天”,曾把当时驻林西的日伪军搞得焦头烂额。

“北霸天”实名张才,是建平人,年因家贫投奔林西五十家子老房身村姐姐家,靠给地主打工为生。年地主不但不给工钱,还说他倒欠大洋,要把他送警察局子,张才有理说不清,一气之下拉结义兄弟上了山。到年他已经有30多人,通过向地主大户“借枪”、“借马”,队伍不断扩大。年10月,他攻打了永盛号(林西县新林镇)警察署,收缴了枪支,并打开日本人的出荷粮仓,分给穷苦人。

石匠山摄影:温景滨

日本人决心剿灭这个敢公然和他们作对的“土匪”,张才撤至坝后,日本人便抓了西南沟村8名百姓,以窝匪罪严刑拷打,逼问张才下落。张才听此消息,带兄弟连夜救出群众。

年5月,日伪军又组成讨伐队,与北霸天在统布乡黑山头村展开了激战,又被张才击溃。8月28日,讨伐队直扑张才的驻地石匠山。当时正值中午,站在山口的张才见一个手持指挥刀、肩章闪闪发光的日本人,认定是个日本军官,手起枪响,那日军指导官山口幸春当时脑浆迸裂,一命呜呼。

一个被迫起义的劳动者,在一个以劳动者命名的“石匠山”击毙了自以为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的指导官,这是中国农民的骄傲。

神奇的“石门子山”

林西县五十家子镇东五里许,有一处两山相夹的狭窄地带,东西宽约一箭之地,有一条小溪自北向南穿过。两边山势陡立,远望如打开的石门,所以得名“石门子山”。

山势每有些特别,肯定有点故事,这石门是怎么形成的?

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有座山,山下住着两兄弟,养着一大群马。兄弟俩分家的时候,哥哥抢先要了大马群,只把一只小马驹分给了弟弟。弟弟并不计较,牵着小马驹来到石门子山前,让小马驹吃嫩草、喝溪水,日久天长,小马驹长大了,膘肥体壮。可哥哥好吃懒做,一大群马很快折腾光了,只剩一匹老马,便又把弟弟养大的好马换走了。弟弟只好精心喂养老马,不久老马又肥得滚瓜溜圆。哥哥换去好马只知骑不知养,很快瘦得皮包骨,便又把肥了的老马换走,老马跑不动了,哥哥便趁着膘肥杀着吃了。

石门子山摄影:温景滨

过几天马肉吃没了,哥哥又打起弟弟那匹马的主意,可弟弟的马却没了。怎么回事?弟弟说,马钻到山里去了,听到我的三声鞭响,才出来给我屙一块金子。哥哥不信,弟弟便抽了三鞭,果然山门轰隆一声开了,只见那匹马已经变成金马,跑到弟弟前,一撅尾巴真就屙出了一块黄澄澄的金子。哥哥红眼了,把弟弟骗回家用酒灌醉,背到山前,也抽了三鞭,山门开了,马跑出来。哥哥把醉了的弟弟扔到山门里,便牵马回家等马屙金子。

不一会,马咴咴叫着撅起马尾,一块金子露头了,哥哥急不可待,伸手就拽,马一惊,金子便缩了回去,他只掰下了一小块,可再看,却是一块马粪。哥哥大怒,用棍子打金马,马便又跑入山中。无论他再怎么抽鞭子,山门也不开了。正在哥哥无奈之时,山门轰然一声巨响,开了,弟弟骑着金马出来,任他怎么叫也不理,升仙而去,那洞开的石门从此再也没有关闭,这便形成了如今的石门山。

看来这石门子山还真带点仙气!

山花烂漫“大冷山”

大冷山在林西的东北部,东接巴林右旗,北临锡盟的西乌旗。此山海拔米,是林西境内的第二高山。

大冷山摄影:李稳学

主峰呈锥形,雄伟地傲然屹立于群峰间。西坡半腰有一片乱石碴,好像是地质运动时岩石崩塌或是泥石流形成的,乱石中间似是有一个黑黑的洞口。当地人说,这片石砾叫“蛇盘地”,石下全是蛇窝,每当雨后,每块石头上都爬满了蛇,在阳光下晒鳞,所以没人敢到这片石碴坡去。也可能是那里太陡峭了,坡度大约有70多度,一片荒石,人们去做什么?

除这片石砾,周围的植被都相当好。这里是林西境内 的天然次生林保护区,生长着杨树、桦树、松树、柞树等多个树种,入夏后,山前山后,特别是阴坡,一片苍翠。因此,这里建有国营的大冷山林场,场部就在大冷山主峰的西侧山脚下谷地上。

大冷山生态旅游区

主峰顶上有一座望火楼,在大冷山的 点。站在它的旁边四望,周围的山全在脚下,似是一片碧绿的波涛,真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轻风吹来,树涛喧响,伴着啾啾鸟鸣,如听一首大自然交响乐。

大冷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片灿烂的山花。有一次上山,刚拐过一个山角,突见一面坡上开满了粉红的花,壮观得如一片落地彩霞,惊得我们在花丛间好半天不忍离开。林场的人说,这叫映山红,也有的叫靠山红,学名野杜鹃,这儿的人叫冬青花。冬青我知道,小时候乡下来城中卖的烧柴,有一种就叫冬青,没想到会开这么漂亮的花,而且还有这么美的名字:杜鹃花。这烂漫的山花该给冷峻的大山增添几多温柔和浪漫。

大冷山

从那后我再没到过大冷山,如今,那儿的冬青花还那么灿烂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sttga.com/afhzp/4876.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241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