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有祖国镍都之称的金昌,钟灵毓秀,物产丰饶,民风淳厚,多年来的生产生活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年底,全市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项目1项;省级名录项目12项,市级名录项目49项,县级名录项目67项;有县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2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凝结于中华传统文脉,呈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序传承,更是民族文明成果的汇聚,在社会伦理、道德引领和情绪梳理等方面贡献中国智慧。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需担纲起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赓续文化传统,引领文化思潮,修复文化生态,确保时代精神不偏离核心价值体系。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深远,使命光荣。
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我馆特推出魅力金昌·多彩非遗云上展,让您足不出户就可以感受到金昌非遗的独特魅力。
永昌节子舞(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公布时间:年)
节子舞,俗称“打节子”,又称“霸王鞭”,是流传于永昌西乡赵定庄村的一种古老民间舞蹈。年被公布为省级第二批非遗代表性项目。
永昌因其地理位置处于河西走廊最窄处的蜂腰地带,历史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乃是一个战争频繁的多事之地。由于战争之故,民众中历来就有习武的风气。节子舞最初也与这里的军事活动和民众习武有关,舞者使用的节子最初应是一种类似刀剑枪棍的兵器,这在今天节庆娱乐打节子中仍有许多表现。击、劈、砍、搏、回旋等行武动作仍是其打节子的主体。动作有“串花子、“虎抱头”、“打四门”等套路。一根节子,长二尺四寸,表示农历一年二十四节,中间分段钻有四孔,表示一年的四季,每孔串有三枚麻钱(铜钱),表示一季三个月,四孔十二枚麻钱表示十二个月。
舞时,铜钱“嚓嚓”作响,极富音乐节奏感。节子两端分别扎红、绿绸丝,红绸表示太阳,绿绸表示月亮,整个节子寓意四季平安,丰收吉祥。打节子,舞者衣着武士打扮,由数人或几十人至百余人都可表演,伴随铿锵的锣鸣鼓声,表演中变换多种阵形,气势夺人。舞者身手快缓有序,亦舞亦武,刚柔相济,以其热烈粗犷的风格,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来源:畅游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