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流行于山东半岛南翼、黄海之滨的海阳市一带。海阳大秧歌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它遍布海阳的十余处乡镇,并辐射至周边地区。它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精粹,也是百姓过大年时一道丰盛的"大菜"。乐大夫是舞队的指挥,左手抱伞,右手执甩子,其身份,民间传说不一,有说是一看场佬,反穿皮袄是为御寒,手抱雨伞有祈求风调雨顺之意;也有说是一过路大夫,手执马甩是为了消病去邪。
海阳大秧歌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之所以有如此显赫的位置,一是它的历史悠久,二是阵容强大,组合多样,由"执事、乐队、舞队"三部分组成。其中有"三眼枪"、"彩旗"、"乐大夫"、"花鼓"、"村叟"、"家妇"、"渔翁"、"樵夫"、"相公"、"闺秀"、"货郎"、"翠花"、"箍漏匠"、"王大娘"、"丑婆"、"俊小儿"、"霸王鞭"等等。
其次是乐队,有大鼓、大锣、大钹、小钹、堂锣等。随后是舞队,一般扮有各类角色几十人,其中又分为指挥者--乐大夫;集体表演者--花鼓、小嫚;双人表演者--货郎与翠花,箍漏匠与王大娘,丑婆与傻小子,老头与老婆,相公与媳妇等;秧歌剧及戏出杂扮者。并且,各有各的演法,各有各的唱词,令人叫绝称快。
海阳秧歌舞蹈动作的突出特点是跑扭结合,舞者在奔跑中扭动,女性扭腰挽扇、上步抖肩,活泼大方;男性颤步晃头、挥臂换肩,爽朗风趣。花鼓阳刚之气、彩扇细腻柔美、杂耍风趣幽默,还有秧歌剧的优美唱腔,艺术特色与浓郁的生活气息完美结合,使人流连忘返,欲罢不能。
丑婆与傻小子。丑婆是乡间老妇扮相,傻小子则是顽皮孩童扮相。二人在秧歌队中不受局限,可随意跑动,逗闹嬉笑,取悦观众。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海阳大秧歌的形式与内容虽然有所变化,但是它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却始终没有变,人们素以看秧歌、演秧歌为生活中一大趣事。"没有秧歌不叫年",已成为当地群众的一句口头禅。看看,这秧歌锣鼓一响,男女老少便蜂拥而至,争相观看。。。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秧歌队走村窜巷,拜乡新,“拉大场”,“摆阵势”,扭得个风风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