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史诗蒿里行

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

一、写作背景

初平元年(公元年)正月,关东各州郡长官,同时起兵讨伐董卓,在酸枣(今河南省延津县北)会盟,推举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奋威将军,联兵西向讨董卓。同年二月,董卓闻兵起,乃徙天子西去长安,他领兵留守洛阳以拒关东之师,而各路诸侯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唯恐损失自己的军事力量。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对联军的驻兵不动非常不满,亲自率领五千人马从酸枣西进,打算据成皋(今河南省汜水县西北),抢占战略要地,曹军进兵到荥阳汴水,遇到董卓部将徐荣,曹操与战不利,为流矢所中,士卒死伤甚多,曹操兵败返回酸枣。

  不久,讨伐董卓的酸枣联军各部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相互攻击,互相残杀,开始了长期的诸侯混战,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灾难。在此背景下,曹操作诗《蒿里行》,描写了诸侯之间的争权夺利,酿成丧乱的历史事实,诗曰: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诗的大意是,关东的仗义之士,起兵讨伐董卓等群凶。

  最初期望各路将领会合结成联盟,心向汉王室讨伐董卓。

  结果是各有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行。

  势利二字使得诸侯你争我夺,随后诸侯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战士常年征战,铠甲长满虮虱,百姓因连年战乱大量死亡。

  累累尸骨曝露于荒野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一百个百姓只有一人存活,想到这里不禁让人寸断肝肠。

  蒿里:原为山名,相传在泰山之南,是埋葬死者的地方,后因泛指墓地或者魂魄聚居的阴间。蒿里行: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本为当时人们送葬所唱的挽歌,曹操借以写时事。

 

 二、欣赏简析

  “刻玺于北方”以上十句,描写背景和交代讨伐情况:董卓等群凶作乱,函谷关东边的义士起兵讨伐,起初希望效法周武王那样会师盟津,平定叛乱,匡扶汉室。

  然而情况却是各路诸侯各有各的打算,互相观望,裹足不前,为谋私利,按兵不动,甚至自相残杀。诗人对人心不齐、贻误战机深感惋惜。更有甚者,袁术得到玉玺在淮南僭称帝号,袁绍私刻玉玺阴谋篡位,诗人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铠甲生虮虱”以下六句,写战争给士兵和百姓带来的灾难:连年征战,将士们常年征战,和衣而卧,枕戈待旦,以致身上长满虮虱,其状凄凉,其苦可知,老百姓百人活一,荒野上白骨累累,千里听不到鸡鸣,可见战祸之烈,惨绝人寰。面对如此的凄凉悲惨景象,诗人发出了“念之断人肠”的伤国忧时之叹,对深陷战乱之中的苦难百姓,表达了同情之心,也体现了诗人的忧患意识。

  《蒿里行》借乐府旧题写时事,全诗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形象生动,蕴含深厚,感情沉郁而悲怆,细品此诗,读者既可以了解东汉末年的战乱之状,又可以领略诗人曹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

  年9月3日

  参考文献:

  (东汉)曹操著《曹操集》,中华书局年版。

  (晋)陈寿著《三国志》,中华书局年版。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sttga.com/afhzp/7625.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241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