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七月、安生的名字是我念初中的时候,《告别薇安》里的一章故事。七年过去,我对七月、安生的名字还是很敏感,那是我第一次对自己青春感到失望,对生活感到厌倦。七年以后,我不再失望,觉得大家都是这样生活,又有什么错呢。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和七月安生在影院重逢。七月和安生就好像一个人不同的两面,一个人的前半生和后半生。“除了我,没人愿意和你做朋友”小时候我们的差异都不那么明显,有人说长大了我们都会变成另一个人的样子,就像七月变成了安生,而安生变成了七月,我不同意这个说法,任何人长大都只是变得越来越像自己,如果和小时候的自己差别很大,不是变成了别人,是变成了原本的自己。年纪小的时候会更喜欢和自己性格相近的人在一起,虽然小时候七月像一个乖乖女一样,听话懂事,安生呢,顽皮倔强,喜欢闯祸。然而拿砖头砸破学校玻璃的不是安生,是七月,半夜在外面寻找井盖的不是安生,是七月。七月不是不想去漂泊,是因为有了家和爱情的羁绊,安生不是想去漂泊,她没有家,也没有人值得她就此停下。所以当故事发展到没有了爱情的羁绊,七月才开始寻找自我存在的意义,有了七月的孩子,安生也为此选择安定。“家明是你让给我的,可他还是走了”别人成全的幸福是最不可靠的,你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家明和安生在北京重逢以后,安生问家明:“七月有没有来北京找过你?”家明说“没有”,“她不来找你,不是因为她舍不得离开家,是她希望你能回去。”家明是懦弱的,也是矛盾的。既害怕和七月在镇江度过安稳的一生,也承受不了安生的过往和漂泊。“有些人看着挺酷的,其实就那么回事。那个唱歌的其实他压根不敢27岁就死”有时候我们羡慕的那个人,只要远远地看着就行了,近看会让人失望的。比如他根本不敢像他说的那样在27岁去死。要自由的人,其实要担最大的责任,选别人少走的路的人,要背负在沉重的枷锁。电影结束,我一直在想如果能像安生、七月一样漂泊多好,在学校上、工作上力争上游,为了更优质的生活,但那还是乏味的,漂泊的生活或许挨冷受冻。但那样的人生所经历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一觉醒来已到异乡,与不确定捆绑在一起。脱离了人群,向人烟稀少走去。《七月与安生》的故事让我联想起《无声告白》,尤其是七月,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逃脱世俗的眼光,他人的期待。走在中心广场的地下通道的时候,有人在唱《后会无期》,看着身边的人来人往,我想我还是不擅长告别,并没有独立到可以勇敢追求所谓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