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七月流火”一语还得从多年前的一则“笑话”说起。记得多年前,在一张报纸上看到,北京海淀区某著名高校,在一个炎热的夏日欢迎台湾一访问团时,学校一把手说:真是七月流火呵,天气很热,但也比不上我们师生的热情啊!他说了此话后,当然迎来的是热烈的掌声。但过后有人私下议论,说该领导把“七月流火”用错了,却没有几个人发现,倒是台湾访问团有人哑然失笑,但也没说什么。
这的确算是个笑话,因为“七月流火”根本就不能用来形容天气炎热,而恰恰相反,是说天气由热转凉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七月流火”出自《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原诗比较长,分好多节,我不引述),是说夏历的七月,大火星已经向西下降了,天气转凉了。大火星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阳八大行星之一的火星,而是二十八宿之一的“心宿”,是颗恒星,现在叫天蝎座α星。我不懂天象,但还是能认出大火星的。夏历的五六月间,晚上八九点钟,大火星出现在正南的夜空中,到了夏历的七月,大火星就偏西下降了,当然这时候天气已经不是那么炎热了,而是转凉了。因此,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是错误的。
近年来,这种吃白饭、说白话、念白字、写白字的现象并不少见,“七月流火”在央视也用错过,前北大校长念错“鸿鹄”也是一例。东南某著名大学也是在欢迎台湾访问团时,其校长竟称该校为“东南黉(huáng)门”(黉hóng),又让客人哑然失笑。某文史界的领军人物把“遗址”写成了“遗趾”,本来错就错了,老老实实承认就完事了,可他和他的追随者硬要说“趾”和“址”是通假字!我想就算是通假字,我们现在还用通假字吗?真是扯淡!又如一些著名作家和书法家给人题字,把“故里”写成了“故裏”,把“皇天后土”写成了“皇天厚土”,把“天后”写成“天後”等等,真是不胜枚举。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还是北大前校长自己说出了原因。他说自己的中小学是在十年动乱中度过的,文化基础没打好。这是实话,现在的专家教授、学者作家,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已颇有造诣,但应承认他们的文化基础并不好,常出笑话。这跟我们的前辈是不能比的,像不少前辈,虽是学理工的,但他们的文科功底并不差,不会闹出笑话来。那些闹笑话的人,现在大都退休了,他们后继的人文化基础怎么样,我就不知道了,但愿他们加强自身修养,不再闹出笑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