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是七夕,这里的习俗不只与爱情有关

文/芨芨草一年一度的七月七,又叫七夕节。一提到七夕,人们很容易就想到了牛郎织女。这是迄今为止流传最广的关于七夕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但除了爱情之外,在中国的很多地方,七月七却有着自己的民间习俗与传说。这些民俗,不是作为当地人,可能就很少有知道的了。在我的家乡,广东潮汕平原,七夕是一个很热闹隆重的节日,但它却与爱情没有什么关联。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世上的感情,除了爱情,还有亲情,友情等等。这些情感,都是构成人一生的情感因素。七月七,潮汕人称之为“走仔会”。走仔,就是女儿的意思;会,是聚会。也就是说,七夕这天,从爱情的聚首变成了亲情、友情的聚会了。事实上,潮汕走仔会的历史已经很悠久了。《诗经·周南·葛蕈》中,有“归宁父母”的记载,“归宁”即女子出嫁后返回娘家省亲。这个习俗据说最早是在中原地区流行,后来随着移民的迁徙而传入潮汕地区。在潮汕习俗中,嫁出去的女儿有三次“归宁”礼,即:头返厝、二返厝和三返厝。头返厝一般是在女孩出嫁后的第三天,或者第十二天;二返厝和三返厝则还有不同的时间。之后,嫁出去的女儿因为要忙于新家庭的事务,回娘家就没有固定的时间。不过,每年的两个时间点,嫁出去的女儿都是要回家看望父母的:一个是春节,一个是七月七。只是,除夕之夜,嫁出去的女儿是不能回家和父母兄弟一起“围炉”的,而春节的回家,也没有固定哪天,一般是正月初二。现在没有那么多讲究了,也有人初三、初四甚至初五回娘家的都有。但是七月七的走仔会,却变成一个固定的回娘家节日。也就是说,在这一天,无论嫁出去的女儿有多忙,她都一定要带上丈夫儿女,备上礼物,回家和父母兄弟姐妹团聚。除了和家人团聚之外,在这一天,这些嫁出去的女儿也会碰上做姑娘时的小伙伴。因为春节回家的时间不固定,她们见面的机会也不多。只有到了七夕这个必须回娘家的日子,她们才会知道,这一天就一定是能够遇上的。以前没有电话,没有手机,也没有网络,联系也不方便。现在则好多了,网络的便捷也让这些昔日的姑娘们有了一个“家”。她们会组建一个群,平时也会在群里聊天,到了七夕之前,更会先打声招呼。到了七夕这天,一般是午饭后,一声吆喝,同在一个村或者附近的这些嫁出去的女儿,就能很快聚集到一个地点。然后,“三个女人一个圩”,可能这一天就有十个八个的“圩市”被“开发”出来了。这是继亲情团聚之后,友情聚首的上演。而这一天,跟着老婆回娘家的男人,一般都会被晾在家里和父母兄弟说说话,女人则是自由活动,不受约束。所以,潮汕的“走仔会”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很多外地人来到这里,都会感叹这个现象的有趣。同时,也会为这样的亲情、友情的相聚方式而赞叹。七月七的另一个习俗,是关于孩子的。这一天,年满15虚岁的孩子(男女都一样),要在七月七这天“出花园”。所谓“出花园”,其实就是成人礼。也就是说,七月七出完花园之后,代表着孩子就是成人了,从此以后要向着成人的道路去走,去学会担当自己身上的责任。在古代中,女子满十五岁,被称为“及笄”。这个及笄,也是成年的意思,代表着女孩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后来,在潮汕地区,“及笄”演变为“出花园”,性别也由女孩扩展到男孩子,也是同样代表成年的意思。中华民族是古老的民族,同时也是很有智慧的民族。无论是古代关于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还是现代这些充满地方特色的“走仔会”、“出花园”的关于亲情友情、人生的习俗,无不体现了中国人与众不同的智慧。所以,在潮汕,七夕虽然跟爱情没什么关系,但这些充满了亲情友情味道的习俗,也很让人喜欢和怀念。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sttga.com/afhzp/9317.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241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