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秧歌,闹红火

“锣鼓喧天闹新春,我把众人一声请……”新春不闹不欢,陕北锦绣山川,大街村巷,秧歌闹得红火非凡。

陕北“闹秧歌”,“春闹社,俗名秧歌”“言时较阳,春歌以乐”。人们把日常劳动过程中的放歌、蹦跳、行走等巧妙地揉进陕北民间的一些习俗、祭祀等活动,形成最初的秧歌。为了把苦焦的生活调佐得有滋有味,表达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的淳朴心愿,每到春节,村里能歌善舞的人就会组织起本村或前后村的人,集体排练,挨家挨户“沿门子”拜年演出,沉寂的小村顿时欢腾起来。一个地区的秧歌,归根结底是情感和精神的张扬。陕北秧歌更是某种意义上的狂飙释放,有大场(俗称“大秧歌”)和小场(俗称“踢场子”)之分。大场是大型集体歌舞,可加入高跷、旱船、龙灯、竹马、花鼓、腰鼓、狮子、跑驴等表演,规模宏大,气氛热烈,动作矫健豪迈,情绪欢快奔放。小场是几个人表演的舞蹈、歌舞和小戏,参加人数为二、四、六、八人,成双成对,男持彩扇,女舞彩绸,刚健柔美,洒脱细腻。还有一些道具舞,如“狮舞”“龙灯”“旱船”等。陕北秧歌是一种群众参与性极强的歌舞艺术,像生长在黄土地上的毛头柳一样随处都可以生长。院落里、硷畔上、大路间都是秧歌表演的好场所。每逢大年春节,或是节庆之日,到处是秧歌欢快的海洋,城镇和农村都组织秧歌队。村邻之间还扭起秧歌互访互拜,比歌赛舞,热闹非凡。元宵之夜,还有举灯、提灯、担灯的彩灯秧歌以及九曲秧歌等。这时,山在舞动,河在舞动,新的一年便在这情感的舞动中红火起来。陕北秧歌表演形式,主要特点是“扭”,所以也叫‘扭秧歌”,即在锣鼓乐器伴奏下以腰部为中心点,头和上体随双臂大幅度扭动,脚下以“十字步”作前进、后退、左腾、右跃的跳动。上下协调,步调整齐,彩绸飞舞,彩扇翻腾,同时还可以伴随着唱。表演程序一般是伞头起唱,多为见景生情,即兴创作,锣鼓间奏,群众合唱 一句。秧歌舞主要有三种角色,即伞头、文、武身子和丑角。服饰可为现代装,腰系红绸带。手中道具可以是镰刀、锤子,可用花伞。丑角也可不要,也可和霸王鞭结合起来。传统大秧歌是扭完后停着唱,群众叫“敲起来扭起来,不敲不扭唱起来”。扭大秧歌领头者叫伞头,一手持伞;另一个舞者身挎一串铃,手拿佛尘,称之为“马排子”,走在伞头后面。锣鼓唢呐一响,伞头带着秧歌队,在前开路,变化各种队形。最红火的要数邻村互访彩门子秧歌,秧歌队进村要过彩门,“东家”秧歌队来迎接。这时如两军对阵,一问一答,答对了方才接回村里。在陕北,“锣鼓一响,喉咙发痒”,人们就开始筹办秧歌,有的地方也叫“闹社火”或“闹红火”。传统多是男扮女妆,由一群憨厚老实的陕北汉子扮演不同角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女的也参加。男女队身着彩服或带云角装的秧歌服,男的用毛巾包头,女的手持彩肩、汉巾。拜年有排门子秧歌、彩门秧歌,正月十五有酒曲秧歌、花灯秧歌。陕北秧歌潇洒大方,豪迈粗犷,充分体现了陕北人民淳朴憨厚、开朗乐观的地域性格。

  人们爱看秧歌、爱闹秧歌,图的就是热闹、开心、喜庆。“咚咚锵”的锣鼓声一响起,男女老少,撂下饭碗,停下手中的活儿,抛开眼前琐事,心与秧歌队伍一起沸腾,闹不够不罢休。秧歌过街,街道两边水泄不通,肩膀上顶着孩子,手里搀扶着老人。秧歌若扭在院子里,脑畔上、玉米架上、树杈上,人头攒动,密密麻麻;若扭在广场上,人山人海,紧紧围住……你听,鼓点又响起来了,那群男女老少早就迫不及待了。扭吧,扭出中国年的好心情,扭出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陕甘一家亲,文化通人心。

了解更多乡亲故事,品读更多走心文章。

长按识别上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sttga.com/afhzz/2133.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241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