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二人转(辽宁省黑山县、铁岭市吉林省黑龙江省海伦市),年5月20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 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标号为V-35。
东北二人转(黑龙江省绥棱县),年6月7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遗产编号为V-35。
二人转(辽宁省辽阳市,吉林省梨树县),年11月11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遗产标号为V-35。
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图片来自于视觉中国)
相信屏幕前的你肯定对年初在首都北京举行的年冬奥会开幕式中的中国元素“冰墩墩”、“雪花”等记忆深刻,但是你们有注意到女孩们手中的红色手绢吗?这就是极具东北特色的二人转手绢。
接下来就跟着小北来了解一下我们熟悉又陌生的东北二人转吧~
简
介
东北二人转,亦称“蹦蹦”,是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歌”),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在民间中流传着"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
发展
历史
二人转起源并流行于东三省,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由于清末的社会动荡以及战争的缘故,文献记载大多不全,长期以来仅是在民间的流传,具体无从考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人转”的叫法才得以流传。四平、辽源、吉林、长春、铁岭等大、中城市,及西丰、榆树、梨树等县,相继成立地方戏队(演出二人转)。一九五五年,女演员开始逐渐增多,二人转的演出基本结束了男扮女装的历史。自此,男女开始分腔,演唱讲求科学发声方法。六十年代,"二人转"的剧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内容上对古典剧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剔除"纸级、庸俗、丑恶的表演";发展"健康、幽默、风趣的优良传统"。音乐唱腔要克服"单调、贫乏的倾向";在表演上要求做到"唱的好听,舞的优美,逗的风趣,扮的逼真,绝活精湛",五功综合,雅俗共赏。
改革开放以后,"二人转"曲牌又不断出新,伴奏乐器增加了扬琴、琵琶等,并兼用武场鼓、锣、钹。演员手持道具又增加了花伞、纱巾、长绸。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服饰又得到相应的改进。舞台演出运用灯光色彩的变幻,烘托戏剧情境,综合艺术质量不断提高。
特
色
二人转的演出形式最常见的演出方式是"唱屯场"。每年秋后三大时节,挂锄,冬闲,都有"唱屯场",通常按以下顺序表演:
"打通":指秧歌锣鼓的头鼓,二鼓,三鼓来招引观众。
"三场舞":丑角上场喊"要想卖,头朝外,船家打浆划过来",以此引旦角上场,两人共舞"三场舞"。
"喊诗头":"三场舞"后,旦角下场,丑角"起霸"接"喊诗头"。"诗头"类似戏曲的"自报家门"或"定场诗",多数"诗头"与正剧无关,只是为了静场。
"说口":旦角上场,与丑角"说口"。"说口"可分为零口、定口和套口。"零口"是演员见景生情,逢场做戏,现编现说的口语;"定口"是与剧情紧密相关的念白,包括交代情节,人物对话;"套口"多为与剧情无关联的民间故事及笑话。
"唱小帽":这是正文前唱的民间小调。
"唱正文":演员用唱、说、做、舞等各种手段来演示剧情。
表演
手段
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在舞台上唱戏,这种形式称"拉场戏"。
传
承
东北二人转以诠释与传递东北文化为核心,在表演内容和形式上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创新性发展。如何实现东北二人转文化的创新与转化成为如今非遗传承的重要问题。利用好新媒体进行文化传播可以给文化内容的发展注入活力,焕发新的活力,将其推向全国,推向全世界。
图文:小晴
排版:徐徐
校对:小晴徐徐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
用一个个故事
带你走进东北地区的非遗世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