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九曲黄河,从天而降;浩浩汤汤,水润齐鲁。犹如尼罗河之于埃及,两河之于古巴比伦,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原点和根基。文明从大河两岸萌芽,智慧在刀耕火种中传承,继而如涟漪般扩散开来。黄河过鲁,东奔入海,蜿蜒公里,诞育数不尽的瑰宝,有五彩斑斓的四时风物,有光辉灿烂的思想文化,也有散落如珠的非遗项目。这里有最古老的非遗「商羊舞」承载着先民朴素的生存智慧;也有传至海外的鱼山梵呗一吟一诵中唱尽人生奥义。知来处,明去处,一个个非遗项目正是中华文明一步步走来的印迹,惟有守护好这些非遗才能奔赴民与国的美好未来。在此,我们特别策划推出「沿黄非遗」创意手绘与文章与读者共同串起散落河畔的非遗明珠。东营
说起东营,大家会想到什么?中国石油基地、黄河入海口,还是吕剧发源地?事实上,无论答案偏向哪一个,其背后都藏着东营与黄河的深厚渊源。据说,在一千万年以前,东营还是一片汪洋,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死后与黄河冲击而来的大量泥沙一起沉入海底,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有机层,再形成源岩, 成为石油。在此意义上讲,黄河孕育了东营的发生,也为东营的发展提供了最初的“营养”。与此同时,在这片黄河三角洲中心地带生长起来的人民也有着显著的“黄河基因”,他们热情淳朴、大方真诚。在此发展起来的 非遗“吕剧”有着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动上口的特点。戏曲唱罢,这里的省级非遗“盐垛斗虎”“虎斗牛”等传统舞蹈,仅听名字,就有种粗犷豪放之感;而草编、龙居丸子、酿酒技艺等则有着典型的北方农耕文明的影子……东营非遗名录众多,它们傍大河而来,历经沧海桑田,依旧有着震慑人心的美丽。未来,保护与传承之路漫漫,他们会如何发展?壹
好看又好吃的东营非遗
请旋转手机
展开一段旅程
点我
非遗给人的 印象或许是“古老”“不太时尚”,但东营非遗却十分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口味”和“审美”。在近年来国潮风的助推下,东营非遗的“好看”与“好吃”特色更是被放大。
“中华锦绣七十载吕韵芬芳百花开”。作为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山东 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吕剧起源于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一带,距今已有余年历史,又称为化装扬琴、琴戏。与其他剧种相比,吕剧既是“戏曲”又是“曲艺”,优美流畅的曲调,光影交错的舞美设计,或鲜亮或温柔的服饰与妆容,赋于故事化的戏剧冲突…让吕剧既贴近大众生活,又兼具视觉美与试听美,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如今,东营人还在探索吕剧表演形式方面屡次创新,将吕剧拍成电影搬上荧幕,让更多年轻人认识这个古老又极富感染力的剧种。
东营市除了有名扬百年的 非遗吕剧,在音乐和舞蹈方面还有诸多省级非遗:传统舞蹈盐垛斗虎、牛庄霸王鞭(东营区)、虎斗牛(利津县);传统音乐垦利锣鼓(垦利区);传统曲艺老扬琴(利津县)等,同样因演出形式多样、表演氛围高亢热闹而流传至今。
点我
值得一提的是,在东营市,非遗之美不仅存在于光鲜亮丽、热闹非凡的戏曲演艺中,还存在于耐心雕琢、匠心独运的民间技艺中,垦利区的旗袍制作技艺便是其中“美不胜收”的一项。旗袍是中国女性的传统服饰之一,其独特的剪裁设计最能衬托女性的修长身材,体现东方女性独有的温柔与婀娜气质。一件传统旗袍的制作过程已颇为繁琐,需要经过镶、嵌、滚、宕、绣、绘、镂、雕、盘等十几道手工艺才能完成。在东营,市级非遗垦利留年旗袍则是将传统旗袍做出“花儿”来的典范。其不仅做工精致,还在传统旗袍花色基础上积极创新,将芦花飞雪、湿地红毯、蓝黄交汇等黄河口美景“搬上”旗袍,创新开发了黄河口花针绣法,在传承一份匠心的同时,将黄河文化传播开来。作品引人入胜,美食唇齿留香。东营非遗的另一大特点,就是美食多。省级非遗利津水煎包,一口下去既有外皮的酥脆感,又有喷香饱满的包子馅儿,让人满口生津。用纯正黄河水氽、家禽后腿精肉制作而成的龙居丸子(东营区),富于嚼劲,香弹可口,不仅让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念念不忘,为其专门赐名,还因脂肪含量低、营养丰富,在当下受到年轻人热捧。以黄河流域优质高粱为原料,辅之以刺槐槐花,并在黄河河泥烧制的坛内二次发酵最酿制而成的黄氏酒坊酿酒则有着味醇浓郁鲜逸,口感适度的上乘品质,其酿酒历史清·咸丰七年传承至今已有五代……据此,笔者冒然想象,生活在东营的古时人,每日在充实热闹而烟火丛生的气氛中生活,或许真正遇见了我们如今所心心念念的诗与远方。贰
边探索边发展的非遗传承
请旋转手机
展开一段旅程
点我
东营非遗是黄河文化的集中体现,那么如何让这灿烂的文化遗产像黄河之水一般流淌千年泽润后代则是东营的时代考题。事实上,近年来在非遗保护方面动作不断,并逐渐从街巷、社区中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之路。
年底,东营市被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选定为“非遗在社区”全国试点城市,该试点城市在全国范围内仅8个,其中,东营市和青岛市作为山东省入选的两个城市。如今,走进垦利街道书香社区,非遗展厅、非遗学堂、非遗大师工作室、非遗志愿者活动室等场馆随处可见,通过活态展示、活态传承、拓展开放、参与互动等方式,社区居民可以零距离参观、感受非遗之美,还能动手制作非遗文创,在传承非遗项目的同时,还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
此外,“老街长巷”作为东营市非遗保护的创新平台,是利津县文旅融合发展的新颖尝试与主要阵地之一,也成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曾经的岭南村,由于会唱的人、听得懂的人越来越少,省级非遗老扬琴逐渐消失在人们视野中,年依托“老街长巷暨非遗文化街”项目,岭南村戏台子又搭了起来,还专门成立了老杨琴剧团,剧团成员将把老杨琴的曲调整理成了曲谱,还整理了数十段传统唱词,让老扬琴技艺从口口相传升级到规划范传承。
如今,游客在岭南村除了能听到悠扬的琴声,还能喝着大碗茶、品尝南岭豆腐、北岭丸子、南岭酱醋等传统美食,拓展了当地文旅资源,为当地村民实现全面小康带来有益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让非遗赋能文旅发展,东营市还积极通过非遗文创让更多村民足不出户实现增收梦。垦利区垦利街道邵家村就利用非遗草编“编”出了“致富路”。在邵家村,20余家村户利用当地盛产的小麦秸秆、蒲草等材料,在农闲时加工坐垫、提篮、收纳盒等网红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
后
记
事实上,不管是“非遗进社区”“老街长巷”还是“非遗文创”,都是东营市利用自身非遗特点不断“试水”的结果。资料显示,最近几年,东营市先后出台的《利津县实施“非遗”助力文旅融合“金种子”工程》、《垦利区非遗串起产学研·提质增效促振兴》《利津县积极开展‘老街长巷’建设,推动黄河濒危非遗项目抢救挖掘和活态利用》项目分别被选为、、年度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大亮点工作;垦利区垦利街道、利津县北宋镇、东营区龙居镇和利津县汀罗镇先后被评选为 、二、三批全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街道)。
可以说,在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方面,敢想敢试的东营市已经逐渐探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规律,让东营非遗不仅“好看”“好吃”,还能“耐看”、能“余味绕梁”。
//
文字/柒陆壹编辑/迦叶
设计/李杰阿伦监制/蓝色
出品/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旅游推广中心
×新浪山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