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这根铁柱是中国至今唯一幸存的铁柱

大理地区的铁柱见于史书的至少有三根。 根是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定南中降服白子国龙佑那后,在白崖城南所立的“天尊柱”。这根铁柱应当是白子国仰慕诸葛亮之威德而铸造的纪念功柱,也成为张氏先民祭祀的对象。此柱屹立年,至蒙舍诏兼并白子国,将其城池宗庙神柱乃至文化一并摧毁,拔去其统治根基。

第二根是唐九征平定洱海地区吐蕃势力后在漾濞江畔所立的纪念柱,是用来彪炳唐军征战功勋、震慑吐蕃等少数民族势力的。唐王朝长期与吐蕃互相争夺在西南地区的控制权。唐中宗景龙元年(年),唐朝派唐九征率军远征洱海地区,击毁吐蕃城堡,将苍山洱海西部、北部的吐蕃势力全部赶走,切断吐蕃与南诏的交通,拆除漾水、濞水上铁索桥,并以此铸铁柱立于苍山之西的漾濞江畔竹林坡上。由于南诏、吐蕃与唐王朝的关系时好时坏,往来争夺,约在阁罗凤时期将此柱毁掉。

多年后,南诏内部矛盾分化,蒙世隆为稳固统治所需,在大约是原白崖“天尊柱”旧址,建立了第三根铁柱,这就是今天所见到的“南诏铁柱”。妇孺皆知的昆明大观楼长联中“唐标铁柱”的铁柱,所指的应该是唐九征铁柱,而并非“天尊柱”和“南诏铁柱”。然而,每一根铁柱的背后,都镌刻着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

南诏铁柱在今弥渡县县城西北,绵延数十里的青龙山前,有一座铁柱庙。寺庙正殿中央的石龛上竖立着一根巨大的铁柱。铁柱通高3.3米,周长1.5米,柱身西南面正中铸有阳文题款“维建极十三年岁次壬辰四月庚子朔十四日癸丑建立”。“建极”是南诏十一世王蒙世隆的年号,“建极十三年”相当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即年。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南诏铁柱,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祭祀活动的香火也在铁柱周围缭绕了0多年。至今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仍有县城内外的居民赶来祭拜南诏铁柱。

在《南诏图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张乐进求,细奴逻等九人共祭铁柱的画面。《白古通纪浅述》也记载了同样的故事。白国的张乐进求当上了酋长后,在今弥渡县的白崖建了一个都城。听到观音要让巍山的细奴逻当国王,心中感觉不是滋味。于是他召集各部落酋长,一起邀约细奴逻,隆重地备了九鼎牺牲,祭拜白崖铁柱,确认苍天怎样指示,看看天意让谁来当王。各部落酋长都非常赞同这一做法,都去了。大家刚一完成祭祀仪式,就有一只布谷鸟飞到了细奴逻的右肩上,而且连续三次叫唤细奴逻的名字,又飞回到旁边的白檀香树上。众酋长都惊服不己,一齐叩头作礼,请细奴逻当国王。张乐进求见天命有属,于是将国王之位禅让给了细奴逻,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细奴逻,联为婚姻之亲。

嫁给细奴逻的张乐进求的女儿,就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白族三公主。如今巍山县(山龙)(山于)图上建有三公主庙,是大理坝子的白族集资建造的。庙内塑有嫁给细奴逻的白族三公主像。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三,大理喜洲、湾桥的白族,成群结队地牵着白马,唱着大本曲,舞着霸王鞭,步行八九十里至图山接三公主回娘家。直到四月“绕三灵”会期结束后才将三公主送回巍山。

民间的传统节日活动,看似荒诞不经,反映的却是历史事件本质的真实性。张乐进求让出王位,就如同中国古代的尧舜禅让一样。以细奴逻为代表的“乌蛮”,从山区向平坝区发展,和以张乐进求为代表而居住在平坝区的“白蛮”相联合,共同在地方建立了南诏政权。

南诏铁柱本身,也在告诉我们另一重历史事实。古代大理的铁器在青铜文化发展到 阶段就已出现,几乎是与中原的铁器处于同一时期。到了东汉以后,大理地区便告别了青铜时代而进入了铁器时代,青铜器已不再用于生产工具和兵器。冶铁技术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工艺技术日趋完善。到7世纪初叶,洱海地区尤以今洱源、剑川一带的三浪诏所制作的郁刃、浪剑最为锐利。他们的制剑方法也非常独特。先将生铁反复锻打多次,然后再取炼制剑。越析诏所制的“铎鞘”更是所击无不洞穿,武器已极为先进。洱海地区人们已掌握了较高的冶铁技术,铁质工具在当时各种生产部门已获得了普遍应用,南诏铁柱为后人留下了铁定的活的标本。

文/摘自《文化大理·综合卷》

图/李武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sttga.com/afhzz/2586.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241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