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山河无限好,百年怀抱此间开。五百年辉煌灿烂的南诏、大理历史文化,与雄浑壮阔的中原唐、宋文化相依偎、相始终,又与斑斓的巴蜀文化、氐羌文化、印缅文化相交流、相融合,积淀和结晶为“高原明珠”、“文献名邦”大理——这个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
钟灵毓秀的大理风光绮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从大理三月街开头,以南诏、大理国古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理为中心的环苍洱民俗文化圈,目前已拥有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项:大理三月街、白族绕三灵、白族民居彩绘、白族扎染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白剧。
它们活色生香地承载了大理各民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举凡年节祭会、歌舞曲艺、生产技能、手工技艺、民风民俗、衣食住行等,无不彰显出珍贵而独特的民族文化价值,可谓包罗万象,蔚为大观。
白族绕三灵
绕三灵
绕三灵起源于唐南诏国时期,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大理白族古老的传统节日,白语称“观上览”,又称“祈雨会”,主要传承和流布于苍山洱海周边地区的白族村寨,是大理白族为求雨祈福、祭祀本主而举行的传统民俗活动,也是白族人民农忙前游春歌舞的盛大集会。
绕三灵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刚好是种植水稻的农忙节令之前,又恰值天气和煦,山川秀丽,生活在苍山洱海一带数百个村庄的白族民众,不分男女,都插花戴朵,身着节日盛装。他们以村庄为单位,几十人至上百人不等,成群结队,携带祭祀用具和简单的行李以及食品、炊具等,从四面八方赴会。
绕三灵
人们满怀热情,希望通过自己虔诚的祭拜,使今年风调雨顺,秋后五谷丰登;也祈祷阖家平安。“绕三灵”队伍分为三部分:前导为一男一女(有时也为两男或两女)两位手执柳树枝和牛尾的老人(称花柳树老人);中部除了吹笛子的一人外,还有手执“霸王鞭”、“金钱鼓”的男女舞者数十人;队尾则由吹树叶的一人和数十位亦歌亦舞、手执扇子或草帽的妇女组成,排成“一字长蛇阵”,在花柳树老人的带领下,于农历四月二十三日早晨,聚集到大理古城城隍庙,点燃香烛,准备行装。当日,来自四方的白族群众,从城隍庙出发,一股股,一队队,一路载歌载舞,沿着点苍山麓向北,先到矗立着唐代三塔的佛都崇圣寺燃香祭拜;继而又迤逦北行约16公里,到达苍山五台峰下的朝阳村本主庙祭拜“抚民皇帝”本主,称为“南朝(拜)”,再往北到庆洞村,祭拜“神都”的庆洞“本主”庙,称为“北朝(拜)”。人们认为“神都”所供奉的是大理地区 的本主“五百神王”段宗榜。然后,在寺院内外场地,打“霸王鞭”和“金钱鼓”,跳扇子舞、唱白族调子,傍晚在神都周围埋锅造饭,当晚即夜宿庆洞庙宇和四周野地树林中。人们尽情歌舞,通宵达旦,热闹非常,使这里成为“绕三灵”活动的中心场所。
绕三灵
四月二十四日,祭拜象征洱海之神的斩蟒英雄段赤诚本主。
四月二十五日,到大理城北洱海边的马久邑村,祭拜这里的“本主”保安景帝。
在这3天里,“绕三灵”的人们要行走四十多公里路程,吹吹打打,载歌载舞,对歌应答。
绕三灵
绕三灵被称为白族人民的“狂欢节”,传承历史久远,群众基础深厚,活动规模庞大。在节日活动中,白族音乐歌舞、白族本主崇拜、白族服饰、饮食、手工技艺等均得以全面展示,是研究白族文化的“活化石”。
绕三灵
绕三灵
年,白族绕三灵被列入 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族扎染技艺
白族扎染技艺
大理白族扎染技艺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传承至今,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传统技艺,其中以周城白族的扎染业最为 ,被文化部命名为“民族扎染之乡”。
白族扎染技艺
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就有染织之法。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染料主要是植物蓝靛(云南民间俗称板兰根)。扎染的主要步骤有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碾布等,技术关键是绞扎手法和染色技艺,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白族扎染品种多样,图案多为自然形的小纹样,分布均匀,题材寓意吉祥,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实用功能,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好评。
白族扎染技艺
大理白族扎染显示出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一千多种纹样是千百年来白族历史文化的缩影,折射出白族的民情风俗与审美情趣,与各种工艺手段一起构成富有魅力的大理白族织染文化。
年,白族扎染技艺被列入 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剧
白剧
白族,是流行在云南大理地区的少数民族剧种。白剧与白族民间歌舞“打歌”有关,它是由明代洪武年间从内地传入大理地区的吹吹腔戏和大本曲剧合流而形成。
白剧
吹吹腔戏,是大理地区白族、彝族群众演唱的一个曲种。清代光绪年间,吹吹腔戏的演出在白族农村极度兴盛,渔、樵、耕、读等各种戏剧人物风趣幽默的表演,生动地展现出白族耕读传家的生活风貌。
白剧
而大本曲则是白族人民演唱的一个曲种,建国后发展成为大本曲剧,并与吹吹腔戏合流为白剧。在伴奏音乐上,白剧包括传统吹吹腔的唢呐曲牌、打击乐和大本曲的三弦曲牌,亦吸收了部分民间吹打乐和歌舞乐。
白剧
多年来,白剧博采众长,吸收了京剧、滇剧、花灯、川剧等戏曲剧种的表演手段以及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舞蹈语汇,目前已知的共有四百多个,其中传统剧目三百多个,新中国成立后新创剧目八十多个,整理改编剧目约五十多个。
白剧
白剧
白剧
改良后,使其表演手段更加丰富多彩,既保持古老剧种的民族特色,又注意戏曲的程式化、生活化,具有鲜明的世代特点和民族特色,成为大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剧剧目丰富,目前,白剧和吹吹腔、大本曲一样,在白族民间仍然十分活跃,以原样的形态向广大群众展现着它生生不息的艺术活力。
白剧
年6月,白剧被列入第二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理三月街
大理三月街
大理三月街又名“观音寺”,为滇西 大集市,历史悠久,素有“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的美誉。
大理三月街
三月街最早起源于南诏时拜观音的佛教盛会,后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需要,在佛教集会基础上形成的三月街逐渐演变而成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贸易集市和节日聚会,并且一直保留着繁华热闹的景象,经久不衰。
大理三月街
徐霞客在其《滇游日记》中清晰地记录了他于公元年赶三月街的情景“十五日,是为街子之始,盖榆城(即大理)有观音街子之聚,设于城西演武场中……十三省物无不至,滇中诸蛮物亦无不至。”
大理三月街
大理三月街
大理三月街
时至今日,三月街的盛况更胜从前。月街期间,歌舞不绝,戏曲连台,传统的赛马、赛龙船,敲金钱鼓,耍霸王鞭,对白族调,浓郁的白族风情每天都吸引着数以千计的中外游客前来赴会观光,饱览大理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
大理三月街
年6月,大理三月街被列入第二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族民居彩绘
白族民居彩绘
白族民居彩绘
白族建筑彩绘是在建造王宫、寺庙的过程中,工匠对建筑进行一定的装饰绘画基础上产生的。《南诏图传》中的“修廊曲庑”图,表明了南诏、大理国时期是白族建筑开始广泛使用彩绘的时期。经元、明、清几代的发展,白族建筑彩绘内容越来越丰富,建筑彩绘的应用也由宫廷式建筑和寺庙建筑向民居建筑扩展,到20世纪30-40年代已达到成熟阶段。
白族民居彩绘
白族民居彩绘
白族民居彩绘
白族民居彩绘
流行于云南省大理市一带的白族民居彩绘是大理白族文化的一朵奇葩,它内涵丰富,形式讲究,风格朴素而不失庄重,不仅用以进行神祠、庙宇和大型古建筑群体的装饰,而且广泛应用于白族民居建筑。大理白族民居彩绘主要流布于大理市及周边白族地区,大理市喜洲镇严家大院、董家大院就是白族民居彩绘中的精品。
白族民居彩绘
大理境内的白族建筑多为土木结构,往往呈现青砖、白墙、灰瓦的外观。与此相协调,建筑彩绘的色彩也以黑、白、灰为主,着重突出素白这一白族民居建筑的主体色调。白族民居多在大门、照壁、山墙、腰线、龙马角等部位饰以精致的彩绘,其中香草纹、如意云纹和回纹三种图案出现最多,成为彩绘中 民族特色的部分。除彩绘图案外,白族民居还多在大门和屋檐部位装饰以木雕,做到雕画结合。照壁则以泥作斗拱,部分泥作浮雕。
白族民居彩绘
白族民居彩绘
白族民居彩绘是白族建筑艺术的精华部分,它深受汉文化影响,将北方建筑的恢弘大气和南方建筑的精巧别致有机地融为一体,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成为白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交流的印证。这些民居彩绘大大增强了房屋建筑的美感,生动地反映着白族人民健康向上的民族精神。
白族民居彩绘
年6月,白族民居彩绘被列入第二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