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丨让甘肃非遗长出翅膀,飞向世界

02:26

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已经落下帷幕。数据显示:非遗节期间,余家参展单位现场销售额达0余万元,签约金额超1亿元;吸引余万人次参与;吸引媒体报道0余次。此次非遗节上,甘肃非遗可谓赚足了眼球,吸引了人民网、封面新闻、红星新闻、每日甘肃、今日头条、成都电视台等国内30余家新闻媒体对甘肃非遗进行采访报道。同时,由“陇原巧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开发的非遗文创产品在此次非遗节期间,也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并且与四川手工编织协会达成了合作意向。

看到如此巨大的数据,让人心潮澎湃,十足是一份世界非遗的饕餮盛宴。本次非遗节搭建起了一个交流互鉴、合作的国际平台,提升了中国非遗的国际影响力,为推动非遗保护传承起到了巨大作用。此次非遗节,甘肃收获不小,不仅展馆大方漂亮、非遗展品更是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喜爱;其非遗节目的演出,不仅受到了广大游客的追捧和点赞,甚至被组委会邀请上了此次非遗节的中心大舞台。

一切文化都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得以生成和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例外。通过这次国际非遗节的影响力,让甘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渗入到各地群众的意识中,并为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向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非遗产品展出、项目演出,在媒体做大量宣传报道等一系列活动,使甘肃非遗插上翅膀,变得更加“活态”,飞遍全国,乃至走向世界。

非遗节期间,甘肃馆成为了各地人们感受陇原非遗魅力的节日。学做皮影、学剪纸、学刺绣和刻葫芦……非遗体验区每天都有传承人教授人们学习制作各类非遗产品,让人们体验到亲手制作非遗产品的乐趣。“非遗节是展示咱们传统技艺的好平台,这次盛况空前的国际非遗节让传承和传播甘肃非遗两翼齐飞。”来自兰州的工艺大师、刻葫芦代表性传承人阮琳说道。

除此,还在本次非遗节不同区域的舞台上,甘南锅庄舞、西峰唢呐、崆峒武术、秦腔、陇东民歌、南梁说唱、文县土琵琶演奏、玛曲龙头琴弹唱、民勤小曲戏、张家川花儿……一个个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节目,让人们足不出非遗博览园,就能详细了解甘肃歌舞风情,领略甘肃文化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甘肃展馆内,也有许多文创产品,如庆阳香包——刺绣耳环等深受广大女性的喜爱,让大家看到了非遗传承创新的不同方式。由甘肃非遗项目衍生的钥匙扣、笔记本等多款文创产品,受到了人们的追捧。这些非遗文创产品,不仅有很好的实用价值,还有观赏价值,真正做到了让非遗完全融入现代人的生活。

这次国际非遗节上,来自甘肃各市州的每一位非遗传承人都在努力传播着甘肃非遗,他们向前来参观的人们,不厌其烦一遍遍地讲解教授,在舞台上一次次汗流浃背的演出,只是希望甘肃非遗能让人们所熟知,他们每个人的目标是将甘肃非遗用 的形式传播得更广更远。

“非遗”让来自甘肃不同地区的非遗传承人相聚在成都,让他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还能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来自张家川的花儿传承人毛丽丽也表示,“这几日的收获颇多,意义非凡,希望下次的非遗节上我们还能相遇,并相互学习交流”。

来自庆阳的陇东民歌代表性传承人李爱琴,对本次非遗节感触颇深,她说:“本次演出意义非凡,感触很大,见多识广,有助于提高我传承事业的决心,对传承的发展趋势有了深入的了解,今后一定把传承事业做好,做一个 的传承人。”

非遗传承人展播

高台霸王鞭 国星

王国星,生于年,张掖高台县人。自高中学习舞蹈至今,经过多年各种舞蹈的学习,把现代舞蹈加入到了传统霸王鞭中,使得霸王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从艺时间已达10多年。现为张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霸王鞭的代表性传承人。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sttga.com/afhzz/4246.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241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