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三灵是什么其中有什么典故

北京治扁平疣的好医院 http://m.39.net/pf/a_8744649.html

当地村民介绍,“绕三灵”也叫作“绕山林”“绕桑林”等,白语称为“观上览”。他们所说的三灵指的是洱海西岸“佛都”大理崇圣寺,“神都”喜洲庆洞本主庙和“仙都”喜洲河矣城洱河祠的三个神灵,他们是白族人心中重要的几位“本主”。关于绕三灵”的来历,在民间有不同的传说,经过对当地人的访谈比较统一的说法是:爱民皇帝生前好施仁政,受到百姓们的尊敬。他去世以后,大家都哭着为他奔丧,后来,大家觉得应该热热闹闹地去歌颂他。

于是每年到这个时候人们都手拿“霸王鞭”“金钱鼓”“双飞燕”唱着白族调、花柳曲,热热闹闹地去悼念他。“绕三灵”的时间是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二到二十五,共4天,另一种说法认为是3天,所以每年的绕三灵”路线可能都会有所不同。关于“绕三灵”的传说有这样的故事:绕三灵节前,二月初八各村莲池会要先到巍山天门牙寺“接金姑”,接金姑的时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到二月十七,这是本主会中时间较长、行程路线大约有多公里的仪式。

金姑是爱民皇帝的三公主,喜欢无拘无束地去山野游玩,遭爱民皇帝的责骂,一气之下独自离家出走,沿洱海走到了巍山。又累又饿的公主昏倒在草地上,被巍山的一个猎人救了下来,公主醒来,被猎人的善心感动,便私定终身,跟猎人一起回巍山。爱民皇帝得知三公主已经婚配,只好派人在二月初八这天去巍山接公主回来,公主回到父王身边,一直到四月二十三日,大家又吹吹打打、跳着唱着热热闹闹地送她回去。这就是绕三灵”节前“接金姑”的由来。

清末白族文人赵甲南在《七绝咏绕三灵》中写道:“红男绿女喜春游,山麓海滨绕一周,廿五已过人影散,归家返道事田畴。”在长期与自然相处中农业生产也逐步形成了一套按二十四节气确定的精细耕作的制度,“二月播种,三月收豆,四月收麦,五月插秧,六七月耘,凡耘必三遍,否则茶墓滋蔓,九十月获稻种豆,十一月种麦,每岁仅得两月隙月初八开始的“接金姑”正是大理坝子冰雪融化、开始播种的季节,人们要从巍山步行回来,脚上要带点巍山的土回来,据说这样会使大理坝子有个好收成。

绕三灵”的时间为农历四月二十二至二十五,这时正值大理坝子小麦、蚕豆已经成熟收割,紧接着就是插秧的时节。而此时又是大理地区降水最多的月份之,水稻栽插后需要大量的水源灌溉。

此时的月份为农历降雨和气温的变化要求人们必须有严格的时间概念,本主节庆安排在重要农事前夕就是强化时间关节点的神圣性。村落祭祀本主仪式含有祈雨、求丰收的目的,而绕三灵仪式重要的一个象征就是要提醒人们记住重要的农事时间,节庆以后人们就得赶快去安排农业生产活动。

仪式的 天在大理古城的城隍庙,主题是送金姑。在到城隍庙的路上有长长的行人磕头、烧香烧纸,伴随着阵阵鞭炮声,人们嘴里念念有词,向神灵祈祷着健康平安。一进庙门,就听到了清脆的木鱼声和整齐的妇女念经声,不同村子的人匆匆赶过来拜神,老妈妈们轮流跪拜祈祷,然后一字排开分立香案两侧,有的敲着铁铃,有的敲着木鱼,开始念经。整个念经过程持续达数小时之久。

念经的内容包括劝人行善、因果报应等。随着每个人捐赠一次供养,主持都会敲一次罄,并说一些吉祥的话祝福前来朝拜的人们。拜完城隍老爷接着拜府城隍、孔夫子、火官、药王、水官、财神然后去烧纸,时不时会有鞭炮声响起。拜完神莲池会的老妈妈开始敲木鱼、念经,变换不同的经文和唱调。中午在庙里,不同村子的人带来一些食材,交谈中她们开始洗菜、做饭,吃自已做的饭,聊天休息片刻,继续开始念经、祈求平安。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sttga.com/afhzz/4282.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241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