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风情之南山朝顶

浮丘山宋代前称小横山,因山势若漂浮之舟,所以称浮丘山。浮丘山在浚县城南,故又称南山。

明代嘉靖年间建碧霞宫以后,香客们来赶浚县正月庙会,有两项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即:“南山朝顶、东山观景”,使赶庙会的内容丰富多彩。

南山朝顶就是到浮丘山朝拜碧霞元君。

由于浚县正月庙会历史久远,渐渐在民间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和俗信观念。过去,为了赶正月庙会,更为了到“南山朝拜碧霞元君老奶奶,”许多香客早在腊月就做了充分的准备。一进了腊月门,赶会的人们就要推磨磨白面,日子再紧,也得磨几升麦子,一来为春节包顿饺子准备“好面”二来也为上浚县山赶正月庙会准备花糕枣花供香,同时也得攒下些鸡蛋,自家养的鸡,平时不舍得吃,进了腊月就更得仔细些,因为赶正月会朝顶时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除了向老奶上花糕枣花供香外,还得供香鸡蛋,供香鸡蛋为了能骨碌骨碌运气。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转转运气,祈求来年好运临门,万事如意。

临近春节,每天的都很满。二十三祭灶关,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蒸馒头。蒸这馒头也有讲究,头一锅得蒸供香,就是花糕枣花,枣花是把发好的面,拽成团块,搓成条,对折过来,然后用一双筷子往中间一夹,把单头分开向双头这边一折,就成了三个小面窝窝,再把洗好的红枣。挑三个按在三个面窝里,上笼蒸熟,就成了最简单的枣花。而花糕大供比这复杂。先赶好一个大面片,一般都是碗口大,也有更大的,根据情况不同和家境状况,确定蒸多大的花糕。赶正月会上供用的花糕也就是碗口大。把赶好的面片做底盘,然后,把一个一个按枣的小枣花放在底盘上,再放一层面片,面片上再放几个小枣花,越往上越小,大约这样依次缩小的叠三层,就成了供香用的花糕。

过罢年,各村邻里之间和会首就开始联络赶会的人,这是一件很严肃的事。到东南一带,比如长垣和滑县东南乡,邻居之间若 来赶正月会,不能问去不去,如果你问邻居:“去不去朝顶”,对方答“去吧”,结果那一天,有事脱不开身去不成了,怕别人说自己心不诚。要是回答:“不去”那更不行,浚县山那么灵,你说不去,是对神的大不恭敬,更怕惹点灾气,所以他们 赶会与否的办法,就显得虔诚而古朴。具体方法是:当弄清邻居家有人,先说一句:“去浚县山赶会咧。”说罢,隔墙扔过去个砖头块儿或石子或瓦砾,如果对方同意去,就会把那个砖头块儿留住,说声知道了。如果确实去不成,就会把砖头块儿再扔回来。

村里的会首收赶会的份子钱时也不能问,而是拉个笸箩沿街吆喝:“去赶浚县会咧”。谁去,就向笸箩里扔个砖头儿,不去不扔,会首看到你扔砖头儿了,回头就去找你收会费。

赶会的香客分散客和住店客。散客较简单,当天来当天走。住店客相对规矩比较多。

建国前正月会,从正月十六才开始。路近的正月二十之前来,当天来当天走,远路客需住店,提前约好店铺,会 个日子,一般是二十,二十二,二十四双日进店,一住三天两夜。

香客们来赶会,一般乘坐马车,就像过盛大节目一样,车上插旗,三角或长方形的红旗或黄旗,这种旗上一般写有“朝山进香”几个大字,在旗的一侧竖着写“XX县XX乡XX村香会”字样,这是赶会的标识。赶会的人们都怀着一颗朝圣的心,肩上寄托着全家人的希望和诚意,对浚县山无比虔诚和神往。许多香客往往进入一种幻化的朝圣状态。据说:有一次一辆香客坐的马车在路上正走着,忽然,车前飞过来两只蝴蝶,在车前边像引路一样,香客们说:这是,浚县老奶嫌咱去的晚,派仙童来接咱咧。说着,赶快就在车上问浚县山方向,作揖祷告。有的人原先还在家卧床,一说上浚县山赶会,马上就来了精神,坐上马车就更高兴了,一路上有说有笑。

香客们到了浚县,首先是住店问题,有的是提前多少天都号好了房,有的是当年走时就预交了下一年的订金,所以,像这样的住店客,有的在一个地方住就是几年,少则四年,多则有十几年的。年年来,年年都是在约定好的那一天来,所以,店主或房东都提前把房留好了,香客一般以车马店为主。那时城里不住香客,因为城门夜里关闭,香客出入不方便。清末民初到新中国成立前后,城外四关有几十家车马店。南关的店铺有苏大店,苏二店,南关外路西有发新店,沈家店,路东是王家店,西关有马家店等,每家店都有几十间房。南关,南关外及西关一带的居民家只要有闲房的人家也都留香客,家家腾房子,户户香客满,有的人家把闺女撵到婆家,让儿媳妇回到娘家,腾出房子住香客,有的老两口宁肯自己在院子里搭庵棚住,也要把房腾出来让香客住。正月会收入几百元房费,群众说,一个正月收入,就抵得上一个麦季。

尽管这样,还有不幸住不上店的人。店客满了叫“淤店”,“淤店”客有的在车马店门洞里坐一夜,更多的是在山坡上坐一夜,所以,当时就连大伾山东寺下头村,山南头村都住有香客。

凡是住下店的香客,叫有了“下处”,在“下处”,主家提供铺草,苇席和炊事用具,香客自己打地铺。进了店,把朝山进香旗插在大门口,开始盘锅灶,叫“盘伙”,把车上拉的白菜,粉条、猪肉白面卸下来放好。伙盘好,会首需要在“下处”拣个上首位置,把随车带的“老奶轴(碧霞元君像)”服侍上去,烧上香,磕个头,这才算彻底安顿好了,不论进店早或晚,安顿好了下处,大会首就召集同会人员出发,上浮丘山朝顶,向老奶报道。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卫河水清,不仅鱼虾丰美,而且还通航运。所以,沿卫河上游的怀庆府、卫辉府,以及下游的彰得府、大名府、保定府。天津卫的香客一般都从卫河乘船走水路到浚县,在西关一铺的车马店落脚或在顺河菜园的居民家住宿。那时西关,从北向南,“一铺开店,二铺卖饭,三铺抄纸,四铺菜园”,一铺二铺有车马店有饭店,饭棚,大大方便了赶会的人,而过去城门夜里关闭,西关还是去道口镇的主要通道。水路来的香客在西关住的就很多。

不管是从旱路来的,还是从水路来的,安顿的程序和内容都是一样的,香客们来的当天,一定要先上浮丘山碧霞宫,下山后再吃饭。大会首把老奶像安置好,留一个会首在“下处”上供看门,其余人员包括伙夫,和赶马车的“大板”都要去浮丘山朝顶报道。临出发时,点燃一挂鞭炮,大会首点燃一把香,每个成员人手一支,总共发出去多少支香,会首心里就知道来了多少人,这很重要,万一谁走失了,就能清点出来,这是会首的责任,保证大家平平安安的来,还要平平安安的回。

过去浮丘山西侧路边有座报名亭,是香客报道的地方,山东侧路边有座“张桓侯庙”也就是张飞庙,庙南北两侧全是低码棚和香箔棚,朝顶的香客,如果从家来时没有带香箔和还愿的纸码、纸人,就在这里购买。成会的香客手持点烧的细香,跟着会首鱼盘而行,前边有一人打着“朝山进香旗”,就像现在的导游员举着旗子,是团队的向导,后边的人跟着走。另外,大会首双手托着托盘,托盘里放着香箔、火鞭,准备代表集体在碧霞元君大殿前上香朝敬。到了半道,冷不防会有无赖窜出来,从会首托盘里抓走些香箔,俗称“截皇杆”。“截皇杆”的人抓着就跑,然后低价卖给其它香箔摊,赚几个小钱,尽管会首心里比较急,但因截皇杆的人大都是山下的本地人,所以,也无可奈何。等到了碧霞宫前,会首再点放一挂鞭炮,放放炮,神知道。散客们来朝顶放火鞭也是 件事。这时早有人向里边喊一声,“大会首来了”,山门里也就有一老一少两个人出来迎接,二人姓麻,是父子俩,老的吹锁呐,小的拍饶镲,“喱喱啦啦”,吹的也不知是啥调,“哐哐仓仓”,拍的也没有个正音,但就这,喜的会首满脸红光,好像老奶给了天大的面子,来到浚县山受到了上等的礼遇,心情很爽,随手抓几个铜钱赏给麻家爷俩,这叫“封礼钱”。欢迎的仪式并不长,仅仅是接进大门里就停了。到大殿前上香,进大殿里磕头,这都归道人或和尚负责。碧霞宫虽然是道教建筑,但大殿的香火钱在建国前道士与和尚曾一度轮流管理,据南山居住的王理民说,清代顺治三年碧霞宫向北扩建寑宫楼。所点的地皮属千佛寺所有,佛道两家协商,大殿的香火钱一家管理一年,成了不成文的规矩。道士管时,和尚退出,和尚管时,道士退出。朝拜时,香客一般先点上香箔再磕头。神三鬼四,老奶是神仙,磕三个头。在祖坟前就要磕四个头。有的山东来的香客在会首带领下,集体行二十四拜,三十六拜大礼,很壮观。磕头祭拜前要把随身带来的供香花糕,枣花鸡蛋放到神案上,鸡蛋要抠开一点表示敬神,现在也有打开一瓶酒,把烧鸡点心撒开纸包到神案上的,也有上猪头等荤供的,时代变了,神仙也动了荤腥。也有曾在老奶面前许下心愿:如了愿,就还金童玉女,这“金童玉女”是纸糊的小人,有1米高,彩纸糊的身子,泥捏的人头,白脸蛋上黑墨画出鼻眼嘴吧眉毛,这应该是先祖遗留下来的“人牲”的影子。烧化前需要执事的道士先把泥人头打碎,表示已经献给了神灵,这叫“打灯头”,需要布施给道士一些钱,多少随心。

许愿和还愿,组成南山朝顶的重要内容。有心事的人,在给碧霞元君磕头时默许下心愿,要不然,就算白朝一回顶,。般都有几个愿望,先捡主要的许,比方说:家人平安无灾了,出入行车安全了,地里多打粮食了,儿子、闺女找个好对象了、希望做生意发财了,打赢官司了等等。南山朝顶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求子,结婚几年不生育的妇女,或者儿子刚结婚就想抱娃娃的老人,就要趁机会让老奶送个胖娃娃,又聪明又伶俐,将来有出息。传说大老奶送的娃娃安分持重,二老奶送的娃娃精明伶俐,三老奶送的聪明乖巧,老百姓说“猴”,猴就是爱动聪明,但一般太聪明的孩子身体爱闹病,这是三老奶故意使的法,所以想求三老奶送个娃娃,必须许下大愿,还愿时礼重些。已怀孕的妇女,本人是不敢见三老奶的面的,怕三老奶“猴”起来再要回去(即流),所以都是家里婆婆代替许愿,让保佑母子平字,顺利生产,西陪房还有专司生产的“三霄”神祇,东陪房还有床公床母神祇,负责安胎保胎。民间传说,在浚县山求子灵。东配房门口的柱子上刻着一副楹联,描绘了这种生育俗信情景:床公床母伺 宜尔子孙,秉乾秉坤开天下群生化育。

有些进香会来时带着跳经挑舞或扭秧歌的服装道具,烧过香,拜过神后,就在碧霞宫院子里跳起了经挑舞或扭起了秧歌。

朝顶期间不能信口开河,说狂话,乱许愿,比方说,你如了心愿保证给元君老奶唱一台戏,那到时你就得请戏班子来唱,碧霞宫山门外正对山门就是清代乾隆年间修建的戏台,戏台面积只有三间房那么大,台子却有三米多高,是古代专门酬神唱戏的地方。

现在许戏的不多了,几乎全都是许的电影,也有的许多少锭“金元宝”,许一万头火鞭,许猪头大供,许多少钱等等,五花八门,但不管许什么,许人人想,许神神想,你就是许金元宝银元宝,尽管那全是金纸银纸折叠的,但许多少锭,就得还多少锭,这叫还愿,许愿不还,失信于神,恐怕来年有大不妥,心里不安,所以,虔诚的人把朝顶时许愿和还愿这件事当成了头等大事。由此可以想到,当年县令蒋虹泉许愿,只要他儿子病好,就重建庙宇,再塑金身。如此宏愿,持续了二十多年才完成,如果不是这样信守承诺,浚县浮丘山,今天哪里会有碧霞宫这一圣地呢。

朝顶的人逢庙烧香,见神磕头朝拜过碧霞元君,再看看千佛寺及其它神祇,布施些零钱,烧几炷散香,就可下山了。

善男信女燃放鞭炮后留下厚厚一层鞭炮屑

成会的香客,由会首领着,打着朝山进香旗,返回住处,开始升火造饭。一般是溜馒头,大锅熬菜。也有从山东一带来的穷香客,他们一人肩上一个褡裢,褡裢里是锅亏、馒头、枣花,不做饭,顿顿啃这干馍,向房东要开水喝,一碗二分钱。房东也乐意挣个小钱。

回到下处的香客,显然都很兴奋,有铺也不睡,坐着,又是说又是唱,简直像过节,淤店客更是坐等天亮。山坡上卖纸码、香箔和饮食的摊棚,灯火通明,难得一年一次朝顶圣会,谁也不舍得睡过去这美好时光。天亮后,香客或到东山拜佛观景,或到会上去逛布棚杂货、玩具摊,购买些针头线脑日用杂货,布匹,玩具等,成会的香客第三天便满载而归。临走前会首把明年的房子预定好了,只等明年正月再来浚县山赶会朝顶。

庙会上只有做生意的人不先朝顶,而是来到后先搭棚,张罗生意,会下了,再带着火鞭、香箔供品上浮丘山谢神还愿。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sttga.com/afhzz/5072.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241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