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黄龙过大年民间百态,妙趣横生

过年期间,不少小伙伴都表示想去黄龙玩耍

因为黄龙文化艺术底蕴深厚、丰富多彩

有民间社火、灯会、闹秧歌、转九曲、信天游

更有美不胜收的陕北农民画、布堆画

毛绣、刺秀、窑洞窗花、民间剪纸艺术......

粗犷豪放的黄龙猎鼓

高亢激越的陕北民歌

古朴精美的民间剪纸

热烈欢快的陕北大秧歌

无不寄托着黄龙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那么黄龙的春节习俗你了解多少呢?

先跟着小浪一起来看看吧!

秧歌

黄龙秧歌的形式,通常有过街秧歌、排门秧歌、大场秧歌、推车秧歌、走灯秧歌等。表演形式就象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舞蹈一样,随时扭,任意扭,放纵的扭。每逢喜庆的日子、丰收年景、招待客人、喜迎新年,人们就自发地、有组织地扭起来。扭秧歌的人数不限,少则一人,多则二三百,甚至数千人。通常以锣鼓、陕北唢呐、加入打击乐吹奏乐伴奏。出场分男女演员两纵队,凡参加秧歌的演员,身穿五颜六色的秧歌服,化妆的千姿百态,一般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社火

在黄龙,社火是指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狮子、龙灯等的统称。是一种靠扮、造型、技巧获胜的艺术,它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历史人物和现代任务,形成一个故事的组合,给人一种高屋建瓴惊险迭出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来自黄土地与秦腔相结合的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民间剪纸

民间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人士所喜爱。是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在后来也可通过染缬、华胜、吉州窑和定窑的装饰图案、皮影、蓝印花布、小品刺绣、绘画作品中见其略影。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在民俗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南宋已出现了专业民间剪纸艺人。民间剪纸往往通过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提炼、概括自然形态,构成美丽的图案。

毛麻绣

黄龙毛麻绣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思新颖,技艺精湛,多出自村姑农妇之手。构图上尽量将画面充满、平面展开、互不遮挡。造型上大刀阔斧,削繁就简,大胆夸张,使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色彩艳丽。作品集精细华丽与粗犷拙朴于一体,富有装饰性和实用性,是我国民族壁饰的一支新秀。年王生毅创作的《艾虎》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及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

布堆画

陕北布堆画在民间有几种不同的叫法,永坪镇一带称之为“摞花”,黄河沿岸一带称之为“拨花”,“布堆画”一词是由民间艺人冯山云命名而来的。布堆画是布和棉花的产物,其雏形源于陕北农村婆姨日常生活中的针线活。随着时间的推移,布堆画渐渐脱离纯粹的实用性,不仅仅是一种缝缝补补,人们特意将它装饰在门帘、烟袋、荷包、围裙、男女间的信物和小孩的鞋帽、肚兜,以及书包上。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既实用又美观的布堆画。

熏画

熏画,来源于剪纸熏样。熏样,是过去民间保存剪纸花样的一种方法,是用烟火把剪纸原样“复印”到纸张上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熏画原为妇女保存剪纸花样的一种方法,后来用于碗架等装饰,是在传统碗架云子的基础上形成的。熏画图案有荣华富贵、喜鹊报喜、雄鸡报晓,还有祥云、莲、松、鸳鸯、鲤鱼、莲花等。熏样在明代以前就已出现,而熏画大约出现于清代。从熏样到熏画,完成了从实用品到艺术品的过渡,熏画更加注重画面的空间布局,注重左右对称,色泽更加均匀柔和,画面也更加美观。

铁鞭舞

铁鞭舞主要道具有鞭、盾两件,表演场面相当宏大,参加人数可多达几百人,铁鞭舞集武术、舞蹈、陕北秧歌于一体,表演起来盾鞭相击发出阵阵响声,威猛无比、苍劲有力、刚柔并济、有起有伏、有声有色。它在舞蹈动态和形象塑造上突出人物强有力的动律感和鲜明的节奏性,使舞蹈风格蕴含着一种激烈、欢腾、奔放、浑厚的韵味,使人们产生无限联想和美感。

扇鼓

扇鼓源于陕北民间祭祀活动,意寓驱鬼神保平安。是用羊皮在铁圈上鞔制而成的单面鼓,故称“羊皮扇鼓”。该鼓柄下坠有三个倒钩铁环呈三角形,代表志丹县的三大川道;每环内又各套三个小铁环形成三三九连环,象征着凝聚力;鼓柄为一金属杆,表示团结一致,向着一个方向;鼓面呈扇形,自下而上,由小到大,辐射开来,象征着蒸蒸日上,不断发展。

霸王鞭

一种舞蹈型的运动。是流传于中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又称打连厢、打花棍、浑身响、金钱鞭等,清代初期的著作中已出现对它的记载。鞭长约1米,以竹、木做成,两端嵌有铜钱,鞭身饰以彩纹。有单鞭也有双鞭,舞者以鞭敲击肩、臂、腰、背、腿,打出有节奏的声音,随之而跳跃舞蹈。两人或多人舞时还相互对击。即兴性较强,可根据自己的情绪、性格和技巧击打。各地还有一些套路,如雪花盖顶、黄龙缠腰、三点头等。

陕北唢呐

春节前后,唢呐手们是闲不住的。他们多半会被办儿娶女嫁喜事的人家请去红火热闹,也会随意走进哪家乡亲的院子里拜年祝福。这时,主家就特别高兴,热情地把炕桌摆到院中,拿出烧酒香烟、花生瓜子、红枣核桃,热一锅酸滋滋、香喷喷的米酒招待唢呐手。等吃好喝好,来看热闹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们围成一圈,吹鼓手们为了答谢主家的盛情,首先就来两段充满喜庆恭贺色彩的整牌子合奏《得胜回营》和《正月里来是新春》。

黄龙猎鼓

黄龙猎鼓也叫黄龙斗兽锣鼓。相传是从黄帝时代流传至今的民间锣鼓舞蹈。黄龙县文化工作者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结合人们原始的生活方式,经过挖掘、整理、编排,完善了鼓舞艺术,把进化艺术归还自然,创编了现在形式的黄龙猎鼓。

黄龙猎鼓整个表演方阵一般由至名男性青年组成,场面气势宏大,壮观威武。表演者面戴虎、豹、熊、狮面具,身着象征性兽衣的鼓手代表凶狠的野兽;披肩长发,头戴冠冕,手持花杆敲锣击镲的演员代表黄帝部落的先民。表演过程分为出巡、曾观、围猎、庆四个部分。向观众生动展现黄帝时代先民们围猎、狩猎的壮观场面,展示出在黄土高原上,人类改造自然,不屈不挠的刚劲风骨。

陕北农民画

顾名思义,是陕北农民自己画的画。黄龙有民间画家千余人,他们都以农家妇女为主。在劳动之余,用画笔描绘新生活反映新生活,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民画构图奇美,想象力丰富,手法大胆,色彩效果十分明显,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被誉为“东方的毕加索”。

如今

年关将至

漫步在黄龙街头

琳琅满目的年货和此起彼伏的叫卖声

充斥着每一条大街小巷

到处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道路两旁的大红灯笼

是挂在枝头的浓浓年味

一幅幅手写春联

承载着满满的祝福

是笔尖上陈久弥香的年味

更是记忆里红红火火的福祉

这个春节

带上你的家人来黄龙吧

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

一起重温那阔别已久的浓浓年味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sttga.com/afhzz/5529.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241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