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枝枝,年10月28日生于井陉县辛庄乡胡仁村,后嫁到辛庄乡牛道村,一直在牛道村生活。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牛道村居住,枝枝家也住着八路军。枝枝一家人为八路军提供一切方便,帮八路军做饭、料理伤员。每次军队来村,妇救会主任都安排做军鞋,拆洗棉衣棉被。枝枝心灵手巧,每次数她最快,就再领一些来做。从年年,军队来了很多次,枝枝的军鞋也做了有来双,是远近出了名做军鞋最多、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一人。
日军是年10月14日侵占井陉县城的,从那时起,井陉的山川大地成了八路军抗战的战场,敌我双方拉锯般战斗,胡仁村后来成为抗日根据地。
残酷的战争展现在13岁(虚岁)的范枝枝眼睛里。
她那时正在村里念小学,老师在黑板上写字,她和同学们用石头在地上跟着写,非常艰苦。
鬼子打过来了,报警的枪声一响,范枝枝跟着大人们就往山沟里跑,远远地看到鬼子了,穿着黄衣服、戴着钢盔,在山梁上追着人们,远远地打枪。
这样的日子是经常的,枪声催促着仓皇逃难的日子,有时大家会顺手带上些提前准备好的干粮,有时候来不及准备就空手上山。
到了山上,没有吃的,就找看庄稼人搭的小屋,小屋里会有一点米,大家煮点米粥,也没有碗,就随便找个什么能盛汤的容器,轮流着舀一点喝。如果找不到米,大家谁带来什么东西,就分一点给大伙吃。
幸运的是,鬼子多次打进村来,范枝枝都跟着大人跑掉了,几年的时间里,没有与鬼子打过照面。
丈夫16岁那年,鬼子进村,她的丈夫没有跑掉,还穿着八路军给的一件旧军衣,被鬼子捉了去,拷打他。他说自己14岁,鬼子就把他带回去干活,割草、喂马。给鬼子干了一年多的活,鬼子给衣服他坚决不穿,总想着逃回来。后来在一次割草中,趁看守的鬼子不注意偷偷跑了。当时是和邻村大洛水的一个人一块跑的。跳悬崖时,那个人摔坏了胳膊,丈夫给他喂饭,大小便帮他紧腰带。后来那个人好点了,丈夫上树摘黑枣吃,也摔折了胳膊,是那个人给丈夫喂饭,大小便帮丈夫紧裤带。这样相依为命,风餐露宿一月有余,最终回到了家里。
那时候,范枝枝家常住着八路军。二连走了换四连,四连走了一连来......
老百姓给八路军腾房,八路军人多,就铺些干草睡在地上。
一个厨房里做饭,八路军的伙食和老百姓差不多,有时范枝枝家做了米汤,给八路军舀过去,八路军把自己的干饭倒进枝枝家锅里。
八路军的连长、营长,都在枝枝家住过,他们经常在院子里给士兵们开会:不能祸害老百姓,不能拿老百姓的东西,用老百姓的东西要给钱。
就是因为军民鱼水情,老百姓铁心地支持八路军,鬼子攻打过来了,他们的主要目标是搜八路军,抓住老百姓,老百姓打死也不说,许多乡亲就是这样被鬼子杀害的。
范枝枝回忆,有好几次鬼子押着老百姓上山找八路军,鬼子人不多时,走到山顶悬崖处,老百姓们一声喊,就把鬼子推下山崖。还有一次是一个人抱着鬼子一起摔下了悬崖......
八路军与老百姓的抗击引起了鬼子残暴的报复,在附近辛庄乡黑水坪村,鬼子杀了“三水井两猪圈”人,许多人活着就被推下水井......
最残酷的是年大扫荡,鬼子对抗日根据地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胡仁村的乡亲们逃进山上的一个老虎洞,鬼子在洞外灌瓦斯,一下子熏死了口人。唯一一个幸存者叫范更羊,当时他还只有七八岁,被熏得实在憋不住了,跑了出来,眼泪鼻涕一个劲流,口渴难忍,喝了自己的尿,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范枝枝很幸运,提前两天他们一家人下山,连夜赶到邻村的一个亲戚家,躲过了此劫。
抗战几年,范枝枝回忆,睡觉都没有脱过衣服,随时准备着逃难。
最长的一次,鬼子搜山半个月,范枝枝全家回来,发现家里院子就剩下厨房还没有烧完。
村边有个独木桥,白天有人把着,夜里放开,村里人就从此到敌占区找亲戚家借粮、避难。全村人艰难地熬到秋收。
范枝枝帮助八路军抗战,就像帮助大人一样做家务一样自然。开始,她是儿童团,跟着大家一起到各村演出,唱抗战歌曲、打霸王鞭(一种演出形式),现在老人会唱的歌都是那个时代的。
随后长大了,范枝枝跟着母亲一起帮八路军做军鞋,缝棉衣、棉被。由于范枝枝心灵手巧,每次数她最快,还做得好、做得多,在十里八乡有名。
艰难的抗战时期过去了,这段特殊的经历也磨练了老人的心性。儿女们回忆,老人的心胸特别宽广,没有想不开的事,天大的事也没有睡不着觉的时候。
如今,老人四世同堂、儿孙兴旺、一家和乐。回望往昔,老人常说,想想抗战的时光,今天的太平光景,就是老百姓享福的日子。
(作者系《燕赵都市报》记者祁胜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