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易学的角度为你分析端午节的七大辟邪

开运大全,“端午节”的七大辟邪旺运习俗

端午节来历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

是中国第一个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端午节在农历的五月初五。农历地支纪月,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午者,毒也,古代斩首犯人一般在午门,时间也在午时三刻。《尚书·洪范》“五曰土”

五,会意字。从二,从乂。上下的“二”代表天地,中间的“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阴阳交接,纵横交错。

天道阴阳,神圣之“五”

《易经》里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传统文化认为,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之下发展变化的,宇宙间的一切秩序都是阴阳有序运转的结果。

具体来说,阴阳相互作用,产生了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五行又进而产生了万事万物。

古人造出“五”这个字,就是为了表达这种“天道阴阳观”,上下的两横分别表示阳和阴,而中间交叉的“乂”表示阴阳交错,相互作用。

因此,五是天数,代表天道,“天道阴阳,五行为本”。

五又是阳数,所以端午又称“端阳节”。

“端午节”的七大辟邪旺运习俗

01端午习俗一:插菖蒲、艾草

胶东最重端午节,从五月初一开始,家家户户悬挂五雷符,菖蒲、艾草插于门顶。

02端午习俗二:吃角黍(粽子)喝蒲酒

准备好角黍(粽子,南方包大米粽子,北方用包黄米,称之为“角素”),渍蒲酒,全家共饮食。

昌邑民俗协会的耿红梅女士还介绍,当地人会在端午节用艾叶煮鸡蛋,因为艾叶是中草药,可以驱寒气,杀菌。

老人认为有辟邪的功效,煮鸡蛋吃起来味道挺好,还能防病健身。

五月,对应《易经》中的天风姤卦,在纯阳的卦中,最下面生出了一阴,湿气在内部发生了,是一年中阴的开始。

南方的黄梅雨,常会下个不停,天地间阴的力量又在暗中滋长。

所以,端午节喝菖蒲酒或者雄黄酒是为了祛湿保健。

03端午习俗三:涂雄黄,画王字

小孩子额头用雄黄画上“王”字,并将雄黄酒塗在耳朵和鼻子上。

端午节为什么擦雄黄?

南怀瑾先生说:“消毒呀!”

因为端午节湿度最高,是培养细菌的温床,艾草呀、放鞭炮呀、擦雄黄呀、喝酒吃大蒜呀,全是杀菌的。

04端午习俗四:拉露水

东北,端午节期间有“拉露水”的习俗。

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起大早,在太阳出来之前,孩子带着小毛巾到春草茂盛的地方,用毛巾拉草叶上的露水擦脸,

尤其是眼睛和耳朵要擦得很仔细,据说可以耳聪目明,一年不害眼病。

大人则牵着牲口,到沟边夼旁,一边拉露水洗脸,一边看牲口啃嫩草。

五行学说认为,五月是火月,水能克火,尤以子时的露水水性最强,神力无比,大人用露水擦脸和胳膊,一年身体好;

牲口吃了端午草,可以不得杂病。

在平度东南乡一带,端午清晨,乡间的大人小孩都要穿上新衣,趁着太阳未出之时上山“拉露水”。

一边拉一边默念“露水好,露水强,疮疤癞疖靠不上,一年四季都健康”,有的人还将拉了韭菜露的毛巾带回家给在家里的老人擦,据说能治白癜风。

05端午习俗五:贴五色纸,扔灾

南方有贴钟馗驱鬼的习俗。

民间有“赐福镇宅、唯真钟馗”,“拜请钟馗、中榜魁”,“钟馗真神显,送咱福禄寿禧安”这样的说法。

胶东地区过去会将黄纸,折纸作成葫芦、蝙蝠、万字符等各种样式,衬上五色彩纸,谓之“葫芦”(福禄谐音)。

端五后第一场雨,除了把神符留下,其余的都抛在雨中,叫做“扔灾”。

06端午习俗六:编五彩手环或挂件

先做个香包的空袋子,填充艾叶、薄荷、金银花、陈皮、桃枝、白芷、黑豆等中药,挂在身上、房间里,有提神醒脑,驱赶蚊虫,辟邪除秽等功效。

给小孩子挂一个,也是父母对孩子的一份祝福。

07端午习俗七: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很重要的活动!

传说是因为屈原投江,人们争先恐后的打捞他的尸身,但是人们直追到洞庭湖,也没有找到,于是划船驱散鱼群,希望可以保留屈原的尸身。

这项活动保留至今,已经成为重要的比赛项目

人们划着船桨、喊着口号,奋勇争先,展现的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精神。

《周易》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的前进。

自胜者强,自强者胜。

人生的磨炼,是我们成功的奠基,更是我们人生价值所在。

克服万难,坚定志向,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资料来源:

部分资料来源网络。

我们注重分享,感谢您的阅读。

想了解更多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sttga.com/afhzz/7618.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241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