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八月未央》上映,距离庆山(安妮宝贝)年出版同名小说《八月未央》20年。这部承载着诸多80、90后青春记忆的经典IP影视化后,被各类社交媒体吐槽不断。这也促使我们反思文学IP影视化存在的问题。IP时效性影视改编如何处理时代关系?在进行文学IP影视改编的过程中,导演编剧一般会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保留原有IP的特性,以情怀要素吸引“原著粉”;二是如何增加现实主义要素来增强IP的时效性。《八月未央》小说诞生于世纪之交,互联网技术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消费主义潜移默化入侵精神世界。当时的青年们感受到了世纪发展的活力,相应地也体味到世纪变化的压力,他们积极地从网络文学中寻找共同经验,从安妮宝贝等网络作家的散文式话语中寻求精神归宿,在矛盾和冲突中构建诗意的精神家园。20年后,时代话语发生巨变,如果文学IP改编还停留在过去,时效性就会出现问题。所谓IP的时效性,不是说IP只能适应当时的时代,更换了时代,IP就会过时,而是指IP的构成元素能否适应当下时代的社会背景、生活方式、话语结构等。《八月未央》的槽点之一在于台词。影片不仅极大程度地保留了原著中的散文式语言,还添加了很多阳春白雪式对话,诸如“时间会治愈伤痛”,“风雨交加的夜晚,你抬头看了我一眼,我会永远记得”。或许,编剧企图通过保留和迎合原IP话语叙事的方式来唤起原著粉的情感记忆,但实际上观众根本不买账,并将影片中男主的大部分台词归结为“现代渣男土味情话”。当然,《八月未央》有通过增加一些现实主义元素来呼应时代,如影片中小乔第一次见未央就要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