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榆林日报
方拥军
《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农历七月初七,这个被赋予浪漫色彩的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节日在夏秋之交的季节到来。对于灵巧慧质,对于热烈爱情,这个节日寄托了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对天文星象有所认识,并将天空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天文的“分星”,人间的“分野”。《汉书·地理志》:“粤(越)地,牵牛(牛郎)、婺女(织女)之分野也。”牵牛、婺女最初的含义是粤(越)地用以作天文星区对应地理分野的“分星”。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银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天文学家有了浪漫的气质,望着想着就把牵牛星和织女星七夕相会的故事编织了起来,或许是掺杂了他的现实经历,那么曲折,那么圆满。
相传,一个叫牛郎的孩子父母早逝,成为孤儿,无奈与兄嫂一起生活。牛郎聪明勤快,辛苦放牛,可那不贤惠的嫂嫂仍嫌弃他。不几年,兄弟分家,牛郎分到一间破茅房、一头老牛。从此,牛郎白天放牛、砍柴,晚上就和老牛同住在那间破茅房内,一是怕牛夜间受冷,二怕盗贼记惦。
一天,牛郎骑在牛背上悠然酣睡,老牛也无拘无束驮着牛郎走进了一片陌生的树林。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绿水悠悠,牛郎玩得流连忘返。忽然,几朵祥云飘过来,一阵吵闹声自河边传来,牛郎吃惊地去看,原来是七个美丽的仙女在清澈见底的河水里打闹嬉戏。牛郎一下子就被仙女们的花容月貌、婀娜身姿、欢歌笑语所迷恋,忘记了放牛之事。这时,老牛竟然通了人性,说出话来:“她们是天上的织女,你拿走谁的五彩霓裳,谁就会做你的妻子。”牛郎先惊后喜,于是潜藏树林拿走了一件五彩霓裳。天近午时,几位仙女兴尽而归。但是,最漂亮的七仙织女怎么也找不到她的五彩霓裳,焦急万分。这时,牛郎从树后走出,向织女表达了爱意。凡心泛起的织女见牛郎忠厚老实、勤劳健壮,便脉脉含羞地点头应允。
牛郎织女喜结良缘后,男耕女织,互敬互爱,生男育女,其乐融融。织女下嫁人间,天帝闻知大怒。七月初七,王母奉旨领了天兵天将捉拿织女,无情地分散这个幸福的家庭。气愤满腔的牛郎奋力争斗,老牛施展了飞行神力前来相助,牛郎用箩筐挑着儿女骑牛追上天去。天兵缓行,牛郎步疾,就要追上之时,王母拔下金簪一划,天空立刻出现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肝肠寸断的织女和肩挑儿女的牛郎,一个在河东一个在河西,遥望对泣。爱情、亲情的哭声感动了喜鹊,霎时无数的喜鹊飞向天河,衔枝搭羽而成鹊桥,牛郎织女一家人在鹊桥上得以相会。王母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在桥上相会一次。
故事演绎了人间的真情,对空的想象让人间的温情超越时空的阻隔。相传,每年的这个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在银河相会,或在瓜果、葡萄架下可偷听到两人的脉脉情话。
织女的美丽聪明、心灵手巧,更是凡间妇女的向往,这一天晚上向她求赐美满姻缘的同时乞求智慧和巧艺,也是浪漫爱情和世俗生活的必然结合。东晋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乞巧习俗的记载最早源于此处。
农家妇女也乞巧,但乞于就近的巧妇。心笨手拙时,到周边邻居巧妇院中,用麻线绳挽了新做布鞋的帮子从烟洞掉下一截,即为乞巧,生活的仪式感也许就是这样朴素的表达。更多的时间,农家妇女是用于细心学女红,在一针一线、一刀一剪中掌握生活的技能,会是基本的要求,巧则是大家的织女模范。旧时农闲时,妇女们聚在一起,有纳鞋底的,有剪样子的,有缝衣服的,有捻线线的,说说笑笑,指指点点,也是交流思想、学习手艺的一个过程,这是乞巧在生活中的日常。
当然,也有满怀憧憬的女孩,在这个充满浪漫温情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心灵的聪慧、女红的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美满巧配,这是一次思想情感的真正自由。
浪漫节令总少不了诗人的附庸风雅,历代诗词中,妇女乞巧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白居易的《长恨歌》脍炙人口,“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写尽了七夕的温情。杜牧在《秋夕》中写道:“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清代德容的《七夕二首》中写道:“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月夜下,对酒浅唱,思绪舒张,仙子幻化,俗人虚梦,更赋月华许多朦胧情愫。
诗人的多情,传说的动听,民间的愿望,成就了最为浪漫的七夕,当今的人们将其视为情人节,是有情有爱的节。爱情的永恒,家庭的和睦,七夕的鹊桥上牛郎织女浓情厚爱将这美好的祝福遍洒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