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之地,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初唐李氏王朝的龙兴之地,再到阎老西盘踞山西半个甲子——山西见证了整个中国历史的波澜壮阔。
历史的迷烟里,众多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早已雨打风吹去,那栋栋纸醉金迷的浮华楼阁早已变得斑驳,留下的仅有那一丝丝引人哀叹的迷梦!
一个个光怪陆离的传说、一个个神秘的风俗,都成为了这片迷梦中上不可或缺的元素。今天,借着春节的喜气,小编就带着大家探寻一下三晋大地上的那些年俗,一个霸王的祭奠仪式——榆社霸王鞭。
霸王鞭山西省榆社县境内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集舞蹈、武术、体育于一身,鞭法复杂,风格独特,尤其是在每年春节前后的社火活动中,霸王鞭是人们庆祝年俗的重要形式!
传说西晋末年,榆社人石勒不满西晋王朝统治,率众反抗,百姓纷纷响应,其势力不断扩张,所向披靡,建立赵国,史称后赵,并被誉为“五胡之魁”,石勒也被当地民众称为“霸王”。
建立后赵后,石勒立志称霸中原,每次战斗胜利后,士卒手舞足蹈,举枪挥鞭舞之。这种即兴舞蹈形式由军营传入民间,演化为当地百姓祈鬼神、庆丰年、贺喜事的民间舞蹈艺术,承赵王称霸中原之意,故百姓将这种舞蹈形式称之为榆社霸王鞭。
霸王鞭舞初为一男一女表演,鞭长三尺,鞭杆用彩带缠裹,装置小铁环、小铜环。男的头戴红布缠圆圈帽(将军帽),身着古装,束腰带,穿软鞋,手持鞭,起舞磕打四肢,威武雄壮;女的头扎花,身穿彩衣、彩鞋,手拿彩扇,含情脉脉伴舞,乡土气息浓郁。
光绪年间,在全县广为流传,由男女多人表演。抗日战争时期,抗日军民将原模式改编,即一对男女为一组,组组列队成行,随伴奏乐曲,女手舞彩扇,男手持霸王鞭,有节奏地在肩、腿、脚、手等处磕动,鞭杆上镶嵌的活动铜铃(后改为铜钱、铁片),刷拉刷拉地作响,动作明快,姿态优美,情调和谐。
如今榆社霸王鞭的道具仍是双鞭,棍杆两端系着小铜铃.并系红绸布条或金色穗条。这样,舞动起来,叮当作响,彩绸飞转飘扬,格外醒目好看。霸王鞭的动作有磕、打、推、转、挑、翻、荡、摇、摆、甩等10个花样。
霸王鞭的基本技巧是:用鞭端磕打四肢为其基本动作。传说的打法为八点法,即:一点磕左手,二点磕右肩,三点磕左肩,四点磕大腿(平台),五点磕左小臂,六点磕右大腿(平台),七点磕右腿(平台),八点磕左脚掌(由身后跳起)。后来,又发展为“四十点法”,即在原“八点法”的基础上,又加了三个“八点”,两个“四点”。磕打的位置不只限于四肢,还可磕打手腕、腰、腿外侧、后肩等部位,还有双鞭互磕、触打地面等动作。
每年春节前后,榆社霸王鞭游行都是当地人民庆祝的一大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