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荀超
时光匆忙,呼唤灵魂安定的力量;
消遣当道,我们亲近文化的馨香。
走近名家,打捞历史,获取智慧。
年7月16日起,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推出系列报道,用文字+视频的融媒体形式,与名家面对面,聆听他们经历的如烟往事。用文字刻印文化,用光影留住容颜。在《口述历史·川剧名家》系列中,魏明伦、徐棻、许倩云、许明耻、晓艇、蓝光临等6位川剧台前幕后的名家陆续登场。时隔三年,又一位川剧名家与大家见面,他就是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川北灯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汪洋。
在汪洋家中,一本保存完好的相册中,有一张他22岁时的老照片。那是年,他随中国川剧团出访东欧波、捷、德、保四国演出前,拍摄的护照照片。照片中的汪洋,长相俊朗,气质出众,丝毫不逊色于如今的明星偶像。这张老照片,也打开了汪洋从事川剧艺术70年的历史过往……
汪洋
从小喜欢听川剧
为贴补家用11岁摆摊卖货
川剧,是中西南地区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年6月出生于四川省遂宁市的的汪洋,从小就喜欢听川戏。“遂宁位于川中地区,正处川陕公路要道。那时候日本轰炸成都重庆,有的川剧名家为了躲避轰炸,就来遂宁演出。”尽管听不懂,但小小的汪洋,会跟着妈妈、奶奶一起看川剧。
“当时的川剧名角,生旦净末丑名角都看过。传统戏、现代戏啥子都有,看了很多好戏。”幼年的记忆,对汪洋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除了川剧,给汪洋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家庭的贫困。“我是家里的老三。哥哥在亲戚家当小保姆,姐姐是女孩要读书,弟弟还小。我就拿着小水桶担水。”夏天来时,放学后的汪洋还会拿着大大蒲扇,到周围的饭店给食客扇风,“有的人同情你,就会给你一分钱的赏钱,不给就做白工。”
青年汪洋
其实,汪洋家曾是书香门第,其祖父汪思述是清朝末年的一名知县,后来因朝廷腐败问题辞官回乡办学。“他的书法相当好,汪姓在遂宁也是大家族。到了我父亲这一辈,他开始在电信局当话务员,后来因父亲生重病,家里能卖的都卖了,包括我母亲陪嫁过来的好几套玉器,最终父亲无钱医治去世,丢下我们兄弟姊妹四个,靠母亲一个人帮人干活养活一家。”为了贴补家用,每到寒暑假,他还会摆地摊当小贩。
汪洋记得,自己11岁开始摆摊卖货,货品包括妈妈磨好的豆浆、煮好的花生、驱蚊用的蚊烟、新编《三字经》、老黄历等。“不是在城里卖,是到镇上、乡里赶场。”每周一三五、二四六,汪洋都要去不同的地方赶场。为了不浪费时间,他的背包里除了货物,还有换洗的衣服、煮饭的小铜锅等。“卖十本书也才只赚一块钱,当时到过最远的地方是蓬莱镇,也就是现在的大英县。那时候在外面睡得最多的就是毛毡。”
年,出国前,汪洋在北京留影。
13岁迎来人生转折
成功报考川北解放剧艺社
年初,川北区全境获得解放,标志着川北区迈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13岁的汪洋也迎来了新的人生转折。“解放军教我们唱歌,像‘解放军的天是明朗的天’这些。因为从小听戏,我对这些歌听两遍就都哼得来。”再加上隔壁表叔家的留声机,汪洋学会了很多电影主题曲。“我们读的中学,是孔夫子文庙改造的,大殿还在外面。学校的坝子上搭了舞台,演《刘胡兰》,天天看,里面的歌全听完了。”
听得多,汪洋开始自学自唱。“我当时嗓子很好,能唱高八度,到了女高音的高度。”为了贴补家用,读初二的汪洋主动辍学,并以一曲独特唱腔的《刘胡兰》打动现场考官,成功报考川北解放剧艺社(南充市川剧团前身)。“是我妈妈帮我报的名,她跟老社长说我嗓子好,不怯场。而且我从小学起,就能自编自演自己排练,对演出并不陌生。”
“汪小鬼,唱个歌。”现场考官话音刚落,汪洋就以高八度的嗓音唱起了《刘胡兰》。“他们都被我的嗓子惊住了,领队说:行。过了两天我就跟着剧社走了。”那是年10月份,汪洋拿上妈妈帮他准备的一套铺盖和几件旧衣服,就跟着剧社的人一起出发。他们一路走,一路演。虽然远离了家乡,但汪洋并不想家,“那时候真的太困难了,吃了上顿缺下顿。在剧社起码能吃饱。”
因为年少,被分在歌剧队的汪洋,演的最多的就是小娃娃,“打霸王鞭、跳舞,《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的四九等等。”因为中途辍学,喜欢学习的汪洋,在每天晚上表演结束后,都会去阅览室看报、读书。“以前学的历史、语文,我现在还能背出来,古典文学也比较喜欢。”
16岁开始学川剧
有幸得到四大名丑指点
年,歌剧队撤销,当初一起进剧社的很多人都离开了。有着川剧功底的汪洋,开始跟随老艺术家学川剧。在川北区戏剧艺术大会的舞台上,他参演《柳荫儿女》饰演“四九”,之后又参演了大幕戏《皇帝与妓女》等。“这是正儿八经进入川剧行当了,实现了我从小以来的愿望。”
16岁才开始学川戏,汪洋最开始演的都是配角。“当时是跟吴笑天老师学的小生,大家都认为我形象好。”汪洋至今仍记得,自己第一个小生戏是《酒楼晒衣》,也是他学的唯一一个小生戏。“我喜欢模仿,尤其喜欢模仿陈全波老师(川剧名丑)的戏。”由此,汪洋引起了陈全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