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西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地方传统舞蹈,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陕西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绥德、米脂秧歌最具代表性。陕北秧歌是非常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年被列入非遗保护名录。
陕北秧歌舞,历史悠久相传北宋时已有,原为阳歌,言时较阳,春歌以乐。《延安府志》记有春闹社,俗名秧歌。由此可知,秧歌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清李调元《粤东笔记》云:农者,每春时,妇子以数十计,往田中插秧,一老挝大鼓,鼓声一通,群竞作,弥日不绝,是日秧歌。故又有人指出,秧歌传自南方,是陕北的一种外来文化。作家曹谷溪在《再谈陕北秧歌》中说:陕北人闹秧歌,就是图个红火。每年正月二三开始,几乎要闹腾一个正月天。一直到二月初二才压了锣鼓五音。形式多样,是一种民间广场集体歌舞艺术,表演起来,多姿多彩,红火热闹。
绥德可谓陕北秧歌的中心,那里的农村至今仍保留传统的秧歌表演程式、礼俗和风格特色,其中既有古代乡人驱傩的神会秧歌、二十八宿老秧歌,也有年之后才兴起的新秧歌。秧歌表演者常有数十人,有的多达近百人,在伞头的率领下,踏着铿锵的锣鼓,和着嘹亮的唢呐,作出扭、摆、走、跳、转的动作尽情欢舞。沉浸在欢乐愉快的喜庆气氛中的陕北高原秧歌表演十分红火。秧歌吸收当地流传的水船、跑驴、高跷、狮子、踢场子等形式中的艺术元素,组成浩浩荡荡的秧歌队。男女队身着彩服或带云角装的秧歌服,男的用毛巾包头,女的手持彩肩、汉巾。拜年有排门子秧歌,彩门秧歌;正月十五有酒曲秧歌、花灯秧歌。小场子秧又叫踢场子,分二人场、四人场,八人场。舞蹈动作丰富,豪迈粗扩,潇洒大方,充分体现了陕北人民淳朴憨厚、开朗乐观的性格。
我对秧歌的认识来源于“扭秧歌”,这个在锣鼓乐器伴奏下以腰部为中心点的表演形式,主要特点是“扭”,头和上体随双臂大幅度扭动,脚下以十字步作前进、后退、左腾、右跃的走动。上下和谐,步调整齐,彩绸飞舞,彩扇翻腾,同时还可以伴随着唱。
陕北秧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秧歌舞,经过改革后角色有所不同,服饰可为现代装,腰系红绸带。手中道具可以是镰刀、锤子,可用花伞。丑角也可不要,也可和霸王鞭结合起来。听一场陕北秧歌,给人以视觉和感官上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