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往事七月流火

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古埃及人发现尼罗河每隔天就会泛滥一次,而每次泛滥前天上都有一个现象——那天黎明天狼星和太阳会同时出现在地平线上。久而久之,埃及人制定了一套历法,把天狼星出现的那天定作一年的开端,把一年分作三季,泛滥季、耕种季和收获季。在文章开头来这么一段古埃及的故事是想说两点:一、古人制定历法有可能借助恒星运动;二、不是所有的历法都会把一年分作春夏秋冬。有了这两点认识,我们再回过头来探究一个东西——大火历。《诗经·七月》的开篇是“七月流火”。今天很多人以为这是说“天气炎热”,后来误解的人多了,《现代汉语词典》也屈服了,承认了这个义项。但在原来的诗里,并不是这个意思,在原来的诗里,这说的是一个天文现象:七月,大火星坠向西天。注意,大火星不是我们日常说的火星。火星,是绕太阳转的一颗行星,古籍里多称之为“荧惑”。大火星,则是一颗恒星,按中国的二十八星宿,属心宿,按西方的十二星座,属天蝎座。再准确一点,大火星在心宿里是心宿二,在天蝎座里是天蝎座α星。虽然,今人对这颗星星不熟,好吧,今人可能对哪颗星星都不熟。“现在的一片天,是肮脏的一片天,星星在文明的天空里再也看不见”,城市里除了金星等少数几颗星星,都不是很好观察。但在古代,人们对大火星还是很熟悉的,事实上,中国古代可能曾借大火星制作过一套历法。燧人以火纪(《尚书正传》)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左传·昭公十七年》)这两条文献可能说的是一件事,因为燧人氏、炎帝指的应该是同一个族群,他们就是用大火星纪年的。那大火星纪年具体怎么纪的呢?第一个节点是大火昏见,就是黄昏时大火星出现在了东边的地平线,这是一年的开始。第二个节点是大火昏中,第一个节点之后,黄昏时的大火星越来越高,昏中就是最高点。第三个节点是大火昏没,第二个节点之后,黄昏时的大火星越来越低,直到有一天到了西边的地平线。此后一段,黄昏时间就看不见大火星了,下一个节点得在黎明时间看大火星。第四个节点是大火晨见,就是日出时大火星出现在东边地平线。第五个节点是大火晨中,就是日出时大火星到了最高处。第六个节点是大火昏没,就是日出时大火星到了西边地平线。此后一段,黎明时间就看不见大火星了,又该去黄昏时间守候了,这样一个循环就是一年。这儿有两个注意点:首先,因为有岁差效应,不同年代大火星出没的季节是不一样的;其次,六个节点间的时间间隔并不全都相等。早期之所以用大火历,是因为当时这六个时间节点卡得很妙。第一个节点,差不多在春分前后,第三个节点,差不多在秋分前后,当时在这两个节点还有活动。《周礼·夏官》上说“季春出火,民咸从之。季秋内火,民亦如之”,天上大火星出现,人们就做新的火种,天上大火星没了,人们就不再野外用火。此外,第二个节点差不多在夏至,第五个节点差不多在冬至。《左传·昭公三年》里有一句“火中寒暑乃退”,服虔曾给这句话作过解释:季冬十二月平旦正中在南方,大寒退,季夏六月黄昏火星中,大暑退,是火为寒暑之候事也。过了第五个节点,最冷的日子就过去了,过了第二个节点,最热的日子就过去了。这下我们可以回到“七月流火”了。“七月流火”,其实是从第二个节点走向第三个节点,大火星越来越低,整个心宿也变得扁长。虽然《七月》并没有用这套大火历,但当时的人肯定知道这个天象的意义:最热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天气已渐渐转凉。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sttga.com/afhhy/9451.html


当前时间:


晋ICP备2024052418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