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平调”也称“平调剧”,属梆子腔系,约在明末清初由河南怀调演变而成,在发展过程中又受到了越调唱腔影响,因而有“平越怀调不分家”之说。年以后在武安地区相当盛行。建国后在邯郸各个地区影响力较为宏大。传统代表剧目有《两狼山》、《三进帐》、《铡赵王》、《桃花庵》、《盘坡》、《董家岭》、《反西唐》、《归宗图》、《铡美案》、《平辽东》、《反长安》、《姚刚征南》、《三上轿》、《反徐州》、《宝莲灯》、《十五贯》、《调寇》、《杨门女将》、《孙安动本》、《岳飞与宗泽》、《李刚打朝》、《少国公》、《蝴蝶杯》、《赵氏孤儿》、《下陈州》、《豹头山》、《雷振海征北》、《李彦荣征南》、《杀齐王》、《九华山》、《丢官记》、《斩杨景》、《对花枪》、《京娘传奇》、《宋宫奇冤》、《半夜夫妻》等。建国后,也上演了一些现代剧目,如《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红云岗》、《刘胡兰》、《杜鹃山》、《龙江颂》等。
武安落子原名莲花落,清末由高舞曲“花唱”演变而来。开始由数人手持霸王鞭对唱,后来发展成化装表演,角色也有了生旦之分,逐渐登上舞台形成剧种。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旋律优美动听,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落子的主要板式和腔调有慢板、流水板、散板、高腔、娃子、赞子语、坎头句、悲腔、迷子等;丝弦和唢呐曲牌有20余种。过去只用板胡、板鼓、大锣伴奏,后增加二胡、三弦、笛、笙等乐器。表演动作矫健活泼、朴实健康。有些行当常可兼演。其表演不以武功和戏曲程式见长,而是将秧歌、高跷等民间舞蹈和生活动作融于戏中,边唱边做,载歌载舞,在叙事中抒情,幽默风趣,活泼自如。传统剧目有余个,多是民间小戏,如《借髢髢》、《端花》、《劝九红》、《跑沙滩》、《机房训子》等。
永益谦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