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打莲湘,
可能很多人都不会陌生。
打莲湘遍布全国,
只是每个地方的名字不一样。
可你知道吗?
打莲湘其实源于一种古老的职业......
相传,打莲湘为古代民间乞讨者的一种谋生方法,于元末由北方传入。乞讨者利用手中的打狗棍,边乞讨边表演,慢慢演化而来,最早出现在祭祀项羽的庙会活动中。和县“打莲湘”开始主要在北部乌江、石杨等地流传,因为每年祭祀霸王项羽自刎乌江时,都有民间打莲湘的表演,因此又称作“霸王鞭”。后来,打莲湘的表演场合已经不仅是祭祀场合,逢年过节的民间演出都有打莲湘表演,也常常与民间舞龙、花船、高跷一同演出。
今年大年初五的非遗进城展演中,花山区映山红舞蹈艺术团人的打莲湘队伍气势磅礴,引人注目。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展演队伍领队人、同时也是打莲湘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柴征说,自己出生在含山昭关,很小的时候便跟着母亲学习打莲湘,而母亲又是从外婆那里学来的,一代传一代。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耳濡目染,柴征从小时候起便深深迷恋上了这些传统民俗文化。文化大革命后,在研究打莲湘的同时,他还喜欢研究采石跳和合、不倒翁等民俗文化,并致力于将其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柴征说,打莲湘目前以中老年人居多,其的表演对于人数一般没有限制,可以单人表演,也可以多人表演,人多打的是阵势,人少就重在表演。表演时,表演者各持莲湘做各种舞蹈动作,从头打到脚,从前打到后,边打边唱,人数不拘,唱词多据民间唱本,也可现场编唱,亦可男女双人对打,形成舞、打、跳、跃的连续动作。行进时,可打出前进、停留、蹲下等多种步法。以前,莲湘都是表演者自己亲手用竹子制作、挖孔、添加装饰品,现在基本上都是用塑料棍子代替了。莲湘每个棍子长约1米,它上面有4个孔,每个孔里面有3个铁片,每个孔里面挂着6个响铃,还有6个穗子。所有的这些都有它代表的寓意:1米长代表一年,4个孔代表四季,12个铁片代表12个月,24个响铃代表24节气,6个穗子代表岁岁平安。
“打莲湘作为非遗项目,我们有责任把它发扬好、传承好。”不仅是打莲湘项目的传承人,柴征同时还是市里 的映山红艺术团团长。利用艺术团这个平台,他也一直努力将打莲湘这个项目进行传承。他说,在艺术团里,针对打莲湘已经开了两个班,每个班70人左右。由于人比较多,自己尽量让每个锻炼点的领头老师先学,让领头老师再去教其他人,由此不断扩大范围。
“以前我们小的时候,对于文化还不那么重视,现在国家对于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对于我们民间艺人来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人们对于非遗项目发扬传承的积极性也在大涨。”柴征充满信心地说,马鞍山是个移民城市,移民带来了各种文化,文化的多样性给这个城市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利好消息,那就是,他计划在今年下半年举行一个千人打莲湘的比赛,通过比赛申报个人的非遗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同时还将尝试让打莲湘这个项目走进校园,走到孩子们身边。
打莲湘不仅好看好玩,锻炼身体,
还有着深厚的文化韵味,
这支舞蹈,
期待您的欣赏和传承!
新闻来源:皖江晚报
图片来源:区文旅体育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