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没有那种艺术形式会像二人转这样与东北这片黑土地联系的如此紧密。最初的二人转,是由东北一些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歌”),后来,随着闯关东的居民日益增多增多,以至于各种文化相互掺杂,逐步的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所以在二人转的演出形式中你可以发现东北秧歌、东北民歌,还有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似乎除了二人转以外,没有那种艺术形式会如此包容。这种包容持续很久,直至现在似乎原汁原味的二人转很少能听到了。
说道二人转,绕不开的也就是赵本山老师。二人转在新时代的发展,传播,闻名乃至走出国门离不开赵本山老师的推动和发扬。也使得这门逐渐趋于落寞的艺术再一次达到了他最顶峰的辉煌。从田间地头走到了各大剧场,也从东北走到了全中国。甚至在最辉煌的时候,赵本山老师率领弟子走出了国门。那时候,一批又一批的二人转演员活跃在各大卫视。无论高雅低俗,无论阳春还是白雪,二人转在那个时间段给全国人民带来无数的欢声笑语。前些年二人转火遍了全国,这几年二人转似乎再也转不起来了。那些曾经以此发家致富的二人转演员也再也不以二人转身份登台演出,或是演员,或是歌手,再或者是喜剧人,独独缺少了二人转演员的身份。而这种转变的原因似乎很多。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传统二人转开始了衰落之路。那时候经济转型,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电视的普及程度也越来越高,可选择的娱乐方式也越来越多,加上国外娱乐文化的冲击。国有剧团的演出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那种剧团式的演出变得越来越少,当然那个时代受到打击的不光是二人转。各大地方性质的艺术形式,话剧等等都遭受都了冲击。使得很多地方演员连工资都无法发放,以至于一时间无数的县城剧团被迫解散,艺人们纷纷改行。也有很多人参与了草台班子进行演出。虽然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办法试图挽救,但还是难以改变其低迷的局面。此时的二人转艺人为了博得生存,在传统的二人转艺术形式中加大了粗俗糟粕式的演绎。使得传统二人转越发的不受人待见。
随着电视的普及,虽然使得传统二人转遭到了致命的冲击,但还是给二人转留有了一丝的生存。辽宁省铁岭市民间艺术团的二人转演员赵本山老师就从中发现了那缕生机。而春晚也开始让人了解到了这个扎根于东北的艺术形式。从年开始,二人转随着赵本山老师的发扬又一次进入了辉煌的发展阶段。随后由赵本山老师组办了赵本山杯二人转大奖赛,为二人转在新世纪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批不同于曾经的二人转演员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当中。草台班子式的二人转表演形式一步步的被取代。同时,乡土剧开始了活跃到鼎盛的阶段。出身于低层的二人转演员异常的适合这种表演。一大批的乡土剧让二人转演员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本山传媒的成立,赵本山老师进入了最辉煌的阶段。而赵本山老师不遗余力的带着徒弟演出。一时间二人转演员成了当时最红火的一批艺人。各大卫视,各大晚会似乎没有了二人转演员就不能称之为晚会。一时间电影电视剧等等都围着二人转演员来演绎。这些二人转演员们在表演之中也将二人转带到了全国各地。同时刘老根大舞台,二人转剧场也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的崛起于各大省市。那一段时间几乎上是二人转演员的天下。所谓红遍亚洲的韩国娱乐艺人也不得不为二人转演员让步。
当人们以为这种辉煌会持续很久的时候,毫无征兆的。二人转以及二人转演员的辉煌戛然而止。大部分的二人转演员从各大卫视集体下架,各大以二人转为主体的演出形式也纷纷消失的无影无踪。曾经从一线到三线城市都有的刘老根大舞台也纷纷关门。二人转演员分崩离析,二人转也就无人宣传了。过了一段时间后,二人转演员再次出现的时候均不再以二人转艺人身份标榜自己。或是喜剧人,或是演员,或是艺人。而二人转无论怎样也是需要人来表演宣传的。当这些主体人物消失或是改行以后。二人转的处境也就可想而知。曾经火遍全国的二人转从新缩回了东北。而这次二人转的处境甚至比八九十年代更为不堪。无人表演无人看,二人转再一次的走到了悬崖的边缘。
其实现时代的二人转早已经脱离了传统二人转的范围。除了一些老二人转演员以外,很多年轻的二人转演员想必除了《小拜年》《猪八戒背媳妇》等等的几个脍炙人口小帽以外,很多的传统剧目都不会唱。而那些老的二人转演员除了个别还参加演出以外,大部分的也早就忘了曾经的功底。每日里忙乎在快手,火山等等的直播之中。对于功底则很难保持的住了。前文说过,二人转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艺术。可这总曾经引以为傲的包容性在今天却成了二人转落寞的一项主要原因。相比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排外性质,二人转很难保持其独有的问道。看过二人转演出的人可能会发现。今天所谓的二人转演出夹杂了太多别的东西:歌舞,小品,段子,喊麦,杂技,甚至各种粗口。反正只要是流行的就会加进去,可唯有传统的二人转没有多少的表演,有也仅仅是几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小拜年》。
不可否认赵本山老师对于二人转的贡献。但是成也萧何败萧何,正因为赵本山老师过于辉煌的功绩,以至于二人转很难出现百家争鸣的竞争形态,所以除了赵本山老师二人转没有顶梁柱性质的同期人物。同时在接班人的培养上,赵本山老师是失败的。虽然弟子众多,但是拿得出手的太少,能够单独顶起一片天的则更少。纵观所有赵本山老师的弟子,唯有小沈阳和宋小宝算的上是甚有名望。可惜两者无论是谁都称不上大师,而两人如今的演出形式早已经脱离了二人转的范畴,而身份则更是如此。几乎上没有人能够记得两人先是二人转演员,其次才有的各种身份。同时两人的各项演出中对于二人转相关的内容更是绝口不提。任何表演形式没有了宣传也就谈不上传播。同期没有竞争中,后辈没有继承者。无论再辉煌,最终都会走向落寞的。想想曾经所谓火遍上海以及周边地区的海派清口,时至今日还有几人记得?
二人转除了形式上的缺点,领军人物的萎靡和后继人物的乏力以外。最大的问题就是观众的缺失。也许这是所有传统艺术形式面临的致命问题。二人转的演出很难吸引年轻的观众。京剧,黄梅戏,评剧等等的传统艺术形式在国家层次上就不遗余力的宣传。而地方也有很大的相关政策倾斜。在宣传上也很是尽心尽力。反观二人转,在定位上就是下里巴人,在宣传层次上更是与其他的艺术形式拍马而不及。很多地方不但没有相关政策的倾斜,反倒是一轮又一轮毫无理由的严打,查处。知道的人少了,观众也就少了。二人转虽然在不停的吸取其他的艺术形式,但是无论如何吸取都改变不了本质性的东西。而这种本质性的内容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少的可怜。所以现在听二人转的人除了一些年纪大的人以外,在年轻层次则太少。而这些年纪大的人往往也仅仅在农村地域。在城市中则以京剧,黄梅戏等等的传统剧目为主。想想连发源于本地的本地艺术形式都没人喜欢,又何谈让其他的人喜欢呢?
其实除了这些原因外,二人转的落寞还有很多。比如缺少相关的培训机制,没有良好的选拔方式,缺少必要地方宣传等等,与之相关的林林总总有很多。最主要的是二人转的弊病早有人发现,但是能拿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法却是没有。只是发现问题,如何落实却很难做到。但是二人转经历了百年的风风雨雨,好过,坏过,辉煌过,也跌入过谷底。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二人转还会再一次重回辉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