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自从梁朝萧统咏出“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即兴诗篇后,咏叹“七夕情人节”的文人骚客便风起云涌。特别是秦观、范成大等文化名流留下的千古名篇《鹊桥仙·纤云弄巧》、《鹊桥仙·七夕》之类的爱情诗歌,让中国也有了一个可以抗衡国外情人节的本土“情人节”,情侣们会在这一天进行甜蜜的约会,而商家们则忙着备货,趁着节日氛围大赚一笔。大家各取所需,其乐融融的过一个传统节日,当然是一件好事,不过古代的七夕节并不是情人节的代称。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有关七夕的文字记载最早则出现在《诗经大东》上:“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这句诗是牛郎织女故事的雏形,不过此时它却不是一个爱情故事,而是怨织女织不成布帛,怨牵牛不能拉车运输,朝启明,夕长庚,有名无实,讥笑毕星在大路上张网,徒劳无功。整个运转的天体都不能为小民解决困苦。这首诗从人间飞到星空,又从星空飞到人间,揭露所谓“天”是为周王朝服务压榨东方小民的。可见牛郎织女星只是七夕节的来源之一,但它却不是全部。七夕节日普及于汉代,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一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意思是说,汉代的少女常常于农历七月七日晚上在开襟楼上,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七孔针对月穿针引线,当时人们纷纷效仿。这是最早有关七夕风俗的文献记载。在古代的吃瓜群众心中织女是位善良、貌美、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初七当晚,女孩子们要向织女“乞巧”,以求也能拥有一颗聪慧的心,一双灵巧的手。所以也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据说除了“乞巧拜织女”还有“种生求子”、“晒书晒衣”等活动,但很少会看到有七夕之时少男少女幽会、情人们定情等有关情人节的记载,只有在文化名流的诗词中才会出现七夕之时两地相思之类的诗文词句,而这也都是因为感慨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凄美爱情故事。中国古代正统的情人节其实不是七夕而是元夕,也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祭拜这些仪式完成后,接着怎么做呢?据说女生们会抓一只蜘蛛,放进一个空盒子里。到了第二天早上再打开,看看蜘蛛丝吐了多少,丝吐得越多,说明越吉利。唐诗自然也有相关记载,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据说唐朝人过七夕还会“养生”。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里说:“七月七日男吞大豆七枚,女吞小豆二七枚。”七夕节鼎盛于宋代。宋代七夕节全民狂欢,号称仅次于春节的节日。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用了多字记录了宋代七夕习俗。除了女生对月穿针、焚香“乞巧”,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当时的商人也会抓住商机,街上有各种应时商品“磨喝乐”(雕塑小佛像)、“水上浮”(用黄蜡绘或雕刻的鸳鸯、龟鱼等小动物)、“花瓜”(把瓜雕成各种花样)等,也有“喜蛛乞巧”、“投针验巧”等节目。宋罗烨、金盈之辑的《醉翁谈录》中也描述了七夕节的热闹景象:“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想象当时七夕乞巧节有多么的盛大。明清盛行“投针乞巧”,清代《月曼清游图》描绘了大家闺秀们全年的贵族生活。其中一幅名为《桐荫乞巧》的画卷细致地展示了七月初七京中仕女“乞巧”的场面:七夕之夜,女人们以碗装水置于庭院,然后将一束针散放其中,人们争相观看在水中呈列的图案,据说图案的形状越好看,放针者的手就越灵巧。这就是清代七夕节盛行的“投针乞巧”,也叫“丢巧针”。中国的饮食文化传承久远。七夕这天的饮食自然也不同于以往,北方人会吃汤饼。汤饼又称“不托”,是一种经水煮过后的面块。据说人们在七夕节吃饼可是有讲究的:首先,饼是圆的,古人认为“圆,阳物也”,阳物有辟邪的功能,吃阳物可以求吉利。其次,圆还暗示在七夕之夜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有团圆之意。故古人把七夕饼叫做“巧饼”。此外还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有吃又有玩,简直就是过年嘛。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在众多著名诗人词人的笔下,牛郎织女的“自由恋爱”让人们羡慕崇拜忠贞不渝的爱情,故而七夕节“穿针引线,祈求乞巧”等传统习俗就逐渐被人们遗忘,再加上商业的运作,这几年以来七夕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成为了一个最美丽的误会。